科学研究的可信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再现性屡屡受挫,引发学术界和社会广泛关注。近日,一项由巴西发起的独特再现性项目公布了令人忧虑的调查结果:在针对几十项生物医学研究的复制尝试中,成功验证的比例不到一半。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科研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更为全球范围内的科学诚信和科研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参考。该项目由巴西联邦大学里约热内卢分校牵头,于2019年启动,联合超过50个研究团队、涉及213名科学家,在全国56个实验室开展。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规模之大,更在于选择复制的论文是基于常用研究方法而非具体领域或影响力指标,使得结果更具普遍代表性。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筛选,聚焦了体外细胞代谢检测、基因扩增技术和啮齿类迷宫行为测试三种生物医学中广泛应用的实验方法。
随后,从1998年至2017年间发表的、贡献者中至少一半具备巴西隶属关系的相关论文中随机抽选了60篇。复制实验安排了三所实验室并行验证,由独立委员会评判哪些实验算有效复制。最终共有97次有效复制尝试,涵盖47个具体实验项目。令人震惊的是,仅有21%的实验通过了评判标准,其中包括复制实验结果统计显著且方向一致等五项指标。此数据与此前国际上大型再现性研究类似,反映出现有研究中存在广泛的复制困难。除成功率低外,研究团队还观察到原始研究报告的效应大小平均比后续复制实验中观测到的效果高出60%,暗示发表结果存在效果夸大的倾向。
这可能受到科研人员的选择性报告、统计分析偏差、实验设计缺陷及发表压力等因素影响。该项目在疫情期间艰难推进,参与研究团队对实验方案遵循程度存在争议,这暴露了实验标准化和团队协作方面的挑战。项目协调员奥拉沃·博雷尔·阿马拉尔将这一过程比作试图将多支风格不一的“车库乐队”调整为统一“交响乐团”,形象地描绘了协同复制的难度。项目发起人之一玛丽安娜·博埃查特·德·阿布鲁表示,这次再现性调查为巴西科学界提供了“从内部改变”的机会,无论是公共政策还是高校科研都需基于这样的客观数据展开改革,提升整体研究质量和可靠性。该项研究成果尚处于预印本阶段,尚未经过同行评审,但已在科学界引发热议。它再度敲响了全球科研界对再现性危机的警钟。
加强科研透明度、改进实验方法标准、强化统计培训和数据共享机制被认为是未来应对措施的关键。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摆脱唯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导向,注重研究质量和可重复性。此次巴西再现性项目的独特视角和规模,也为国际合作模式提供了启示,强调不同实验室间合作统一标准的重要性。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其科学性更需得到严格检验和确保。科研人员、资助机构、学术期刊和政策制定者应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设立更为科学和合理的评价机制,扶持扎实可靠的基础研究,杜绝“快速发表取代质量”的不良习气。总之,巴西再现性项目的失败验证率不仅是对单个研究团队的警示,更是对全球科学体系改革的催促。
只有正视并解决基础研究中的系统性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提升科学的公信力与社会效益。伴随着更多此类大规模复制研究的展开,未来科学研究必将迈入更加严谨、自省和开放的新阶段,为科学进步奠定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