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许多创新应用,其中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s)的潜力备受关注。然而,如何实现不同AI代理之间安全、无缝且高效的通信,始终是行业面临的重大难题。针对这一挑战,Linux基金会在2025年7月于科罗拉多州丹佛举行的开源峰会上宣布正式采纳Agent2Agent(A2A)协议,为全球人工智能生态带来了突破性的解决方案。A2A协议最初由谷歌开发,目前已获得包括谷歌、亚马逊AWS、思科、微软、Salesforce、SAP和ServiceNow等百余科技巨头的支持,成为推动不同供应商、架构和平台间AI代理互联互通的关键标准。A2A协议在技术实现上采用了已广泛应用的Web标准,如HTTP、JSON-RPC和服务器推送事件(Server-Sent Events,SSE),确保了跨平台的兼容性和集成便利性。协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AgentCard,作为一种基于JSON的元数据文档,详细描述了每个AI代理的功能和访问路径,方便代理间的发现与交互。
安全性方面,A2A集成了企业级的认证与授权机制,支持JSON Web Token(JWT)、OpenID Connect(OIDC)和传输层安全协议(TLS),有效保障代理身份和数据安全。尽管如此,业内专家指出,代理身份的认证和接入流程仍是实现落地的技术难点,需要开发者持续探索和完善。A2A协议的核心目标在于解决多智能体系统中代理自主发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的难题。举例来说,用户在进行复杂任务时,如规划一场欧洲旅行,可以由不同AI代理分别负责订火车票、订酒店、推荐餐厅等,通过A2A协议实现互通有无、分工协作,最终将综合反馈呈现给用户,大大提升效率和用户体验。Linux基金会执行董事Jim Zemlin在峰会中指出,A2A的加入为这一协议奠定了长期的中立性和协作治理基础,是构建跨厂商、多系统AI生态的基石。与此同时,A2A协议与另一开源协议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形成互补,前者专注于智能体间“横向”通信协作,后者则致力于单一智能体“纵向”访问外部工具、API及数据源。
业内普遍认为,这两者结合将推动AI应用实现更复杂的能力扩展和跨系统协同。在具体应用场景中,IT支持系统能够利用A2A实现复杂问题的多智能体联合诊断。例如,当某个应用系统性能变缓时,IT支持代理通过MCP获取监控工具提供的数据,同时通过A2A将诊断任务按领域划分委派给网络、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等不同专业代理,形成高效的协作处理链条。尽管A2A前景被广泛看好,但亚马逊AWS生成式AI高级开发倡导者Antje Barth也提醒业界,协议标准化仍处于早期阶段,存在一定重叠和待明晰的界限。此外,Ag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ACP)等其他协议同样活跃,未来何者成为行业标准尚存变数。整体来看,行业发展趋势无疑指向多协议共存、相互竞争与融合。
专家普遍预估,到2028年,三分之一的应用程序和企业将由具备自主代理能力的Agentic AI驱动,标准化的协议如A2A的推广无疑是实现这一前景的重要基石。伴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具备跨平台互操作性和安全性的通信协议成为行业内亟待解决的瓶颈。Linux基金会的介入不仅为A2A协议提供了权威背书,更推动多方协作加速协议完善,有望吸引更广泛的开发者和企业参与其中。未来,借助A2A,智能体将实现彼此间更自然的协同,实现更加智能化的任务分配和执行模式,极大提升AI系统的灵活性和生产力。总之,Linux基金会采纳Agent2Agent协议标志着多智能体AI系统迈入了全新发展阶段。通过构建开放、中立、安全的通信标准,A2A不仅破解了多智能体之间互操作的关键难题,更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健康成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对于开发者、企业乃至最终用户而言,未来基于A2A协议打造的智能应用将展现前所未有的智能协作能力,推动整个行业迈向更加智慧与互联的明天。在全球技术巨头的共同推动下,A2A协议有望成为连接千万智能体的重要桥梁,开创人工智能生态的新时代。随着标准日益完善和实用案例的增加,拥抱A2A协议是未来智能生态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