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可可市场经历了剧烈波动,尤其是在价格方面的显著上涨,使得这一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可出口国,科特迪瓦的可可价格飙升不仅刺激了当地农户的积极性,也意外地引发了广泛的走私现象,进而激起了贸易商和监管部门的严重担忧。科特迪瓦与几内亚、托戈和利比里亚等邻国接壤的边境地区,成为走私活动最为猖獗的地带。边境城镇如格巴普勒和达南等地,街头巷尾都能见到夜间摩托车车队悄然驶入、载满几十公斤可可豆的场景。这些非法通道错综复杂,躲避官方检查点,规避政府定价,利用邻国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将可可产品运往价格更高的外部市场。面对走私所涉及的高额风险,违法者却能获得超过当地平均生活工资三倍的收入,经济利益驱动使得走私活动屡禁不止。
2019年以来,全球可可价格波动频繁,2023年达到每吨高达13000美元的峰值,之后略有回落至9000美元附近。造成价格飙升的主因包括极端天气带来的产量下降、病虫害爆发以及多年缺乏有效投资导致的产能收缩。正是这些因素导致国际市场对成品可可豆需求远超供应,推高了市场报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特迪瓦政府通过咖啡-可可委员会(Conseil du Cafe-Cacao,简称CCC)对可可价格实行严格统一定价政策。政府预定价格通常仅为国际市场价格的三分之一,使得农户难以享受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实惠,从而促使他们将可可卖给邻国的买家或走私者。科特迪瓦国家的统一定价机制旨在稳定国内市场及保护农户利益,同时确保国家税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然而,外部市场价格和内部价格的巨大差异形成了强烈的套利用途,成为走私行为赖以生存的根本原因。随着可可豆流出国境,科特迪瓦国内市场出现供应缺口,部分大型国际买家无法履行预售合同,贸易受阻。除了供应短缺,走私还使得供应链追溯变得更加艰难。许多可可消费者对产品的来源地、生产环境和社会责任日益关注,尤其是在防止童工、保障农民权益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由于非法可可供应脱离正规渠道,难以追踪农场及相关信息,给企业应对欧盟即将实施的《反森林砍伐条例》(EUDR)等法规带来压力。此法规要求大批量进口商必须提供上溯到农场的供应链证明,走私的存在无疑加大了合规难度。
更为严重的是,国家财政也因走私行为蒙受巨大损失。可可产业为科特迪瓦贡献约40%的出口收入,关税与税收的大幅流失削减了政府财政空间,限制了对农业基建、科研和农户支持项目的长期投入,阻碍了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同时,走私不仅是经济和法律问题,更引发了社会治理和安全的考验。据多位交易人士透露,走私网络极其复杂。大宗可可货物走私一般由资金雄厚、关系广泛的企业家和团伙操作,他们通过行贿官员获得“保护伞”,以数万美元的贿赂金清关,确保货物安全通过。边境管控的薄弱和部分公职人员的腐败助长了非法贸易的温床。
对此,科特迪瓦政府开始严厉打击走私行为。军事力量被部署到边境,地方反走私委员会成立,相关部门实施更加频繁的检查和货物监控。近年来,已成功查获数百吨非法可可货物,并逮捕多名走私嫌疑人。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下网络的隐秘和资金链条的庞大,根治走私任重道远。可持续农业和产业链责任理念的兴起,也让走私问题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阻碍环节。贸易商和国际巧克力制造商正面临来自消费者和监管层的双重压力,他们急需稳定、合法且透明的供应链,以满足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要求。
行业内部的困境反映了产地与市场之间定价机制失衡以及多国协调治理不足的问题。许多专家认为,要根本解决问题,需改革定价体系,提高农户收益,减少价格倒挂;同时加强区域合作,提高跨境监管效率和反腐力度;以及增加对种植技术和产量提升的投入,缓解供需矛盾。农户和收购合作社代表亦表达了他们的无奈。面对走私者的高价诱惑,农户难以被政府定价所吸引,产业链中介和合作社难以完成规模化收购任务,影响了整体生态和行业声誉。部分农户希望政府能制定更公平合理的收购政策,以减少走私动因。长远来看,科特迪瓦及其邻国必须联手应对这一跨境非法贸易问题。
区域经济和安全合作加深,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完善,能够有效减少市场乱象,保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此外,增强国际品牌与产地合作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将助力行业健康发展。在面对全球对可可质量和可持续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保障供应链的稳健与合规不仅关系经济利益,更关系到产业的未来竞争力及社会责任履行。走私问题的解决需多方协作、综合施策,带来制度创新和技术支持,最终实现可可产业的绿色、健康和公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