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普及,移动电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配件。然而,伴随着便携式电池的广泛使用,其安全风险也日益突显,尤其是在航空运输领域。2025年7月,中国民用航空局紧急颁布新规,禁止携带部分未通过中国安全认证的便携式电池登机。此举在旅客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对航空安全管理和电子产品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对于便携式电池的严格管控,源于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安全事故和大量电池产品召回事件。大规模的产品召回反映出该行业存在的质量和安全隐患,尤其是锂离子电池在运输过程中存在火灾爆炸的风险。
便携式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便携性,在温度、压力、损坏等各类极端环境下极易发生短路、过热甚至自燃,一旦在密闭的飞机机舱内发生火灾,将对乘客安全和航空运营造成严重威胁。此次新规将未明确标示中国安全认证的便携电池全部禁止带上飞机,还对已经召回的电池产品实施登机禁令。民航局的公告指出,过去几个月中,数百万个电池产品因存在质量风险被责令召回,这一现象直接暴露出部分制造商和供应链管理的漏洞,也加剧了对民航安全的潜在威胁。知名品牌如Anker和Romoss分别因其部分锂电池供应商产品的质量问题,主动进行了全球范围的召回措施。Anker在美国召回了超过一百万个电池产品,并随后扩大至中国市场,涉及近七十万个电池。而Romoss也因同样的原因召回了近五十万个产品。
这一系列行动无疑在全球范围内敲响了安全警钟,同时显示了中国产电池市场监管和制造质量亟需提升的现实。航班安全事故亦推动各国采取更严格的电池管理措施。尤其是在韩国,一起疑似电池引发的机场火灾事件,加速了亚洲多家航空机构对便携式电池的限制和规范。尽管目前尚无确切证据确认电池系火灾原因,但该事件引发的安全忧虑推动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加强对电池运输和携带的管控。从旅客视角看,这一禁令并未给出充分的预告时间,导致不少旅客在机场被迫丢弃或放弃携带便携式电池,给旅行体验带来不便和困扰。越来越多依赖移动电源维持智能设备续航的现代人,尤其是在长途飞行中,更加依赖这些便携设备。
禁令的突然实施对他们的出行造成了直接冲击,也引发了公众对政策实施细节和便民措施的呼吁。业内专家认为,中国此次严格的电池登机限制,体现了国家对民航安全的高度重视,但同时也对相关产业链提出挑战。制造商需要加强电池质量管理,完善安全认证体系,确保产品满足国际和国内的安全标准。对于供应链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的提升,也成为行业关注重点。与此同时,消费者教育也尤为重要。公众应了解便携电池的安全使用常识,辨别正规认证产品,避免购买和携带未经检验的电池。
这不仅能够保障个人安全,也有助于共同维护公共安全环境。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监管加强,便携式电池的安全性能将逐步提升。锂电池制造技术创新、安全设计改进、智能监控和防爆材料的应用,都会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中国民航局及相关部门也将持续完善监管措施,加强对市场的动态监测和产品质量跟踪,提升航空运输的整体安全水平。综合来看,中国禁止部分便携式电池登机的举措,是应对当前安全隐患的必要调整,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在全球航空安全治理中的积极作为。尽管这一政策给部分旅客带来了不便,但从长远角度看,有助于有效防范航空事故,提升民航安全保障水平。
旅客在出行时应关注官方信息,妥善选择符合安全要求的便携设备,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航空公司和监管方需加强信息宣传和服务配套,减少政策带来的不便,为公众营造更加安全、可靠的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