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国财政大臣瑞芙斯(Rachel Reeves)提出了一系列被称为“利兹改革”的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整,旨在振兴经济,推动国家财政的稳健发展。然而,从银行业及金融界的反应来看,她面临的阻力前所未有,有业内高层直言“我几乎已经放弃了他们”,反映出财政政策与金融行业间的矛盾与疏离。在分析瑞芙斯所提出改革的背景以及银行业为何可能不会给予更多支持之前,理解当前英国经济与金融服务业的现状至关重要。英国作为全球金融重镇,金融服务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尽管如此,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这一行业增长势头已有所减弱。财政政策的调整本应为经济注入活力,激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助力经济发展,然而瑞芙斯此前推行的一些措施却令银行界感到不满和无奈。
导致银行业与财政大臣关系紧张的核心原因之一是政府加征的25亿英镑企业税。这项税收旨在增加国库收入,但实际上给银行及其客户带来了重大负担。这不仅影响了银行的直接经营成本,也波及其客户群,引发就业市场的压力和薪酬停滞。金融机构本质上依赖于客户的商业活力与财富积累,当企业面临更高税负时,需求自然受到抑制,银行的业务扩展随之受限。与此同时,针对非居民富人的一连串政策打击,更是让部分优质客户望而却步。非居民富人群体因其财富集中及跨境流动能力,一直是英国金融行业极为关键的客户群。
政府对于非居民身份人士征收更高的国家保险费用,限制非居民税收优惠政策,令银行担忧客户外流,影响金融行业的稳定和收益。而创业者同样面对更高遗产税的压力,削弱了其投资和财富管理的动力。此消彼长中,金融服务业的核心市场环境恶化,银行对财政政策的支持度大幅下降。有银行高层坦言,当前政府缺乏对商业运作的真正理解,往往忽视了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实际作用和生存需求。面对这种局面,瑞芙斯不得不改变策略,提出规模空前的金融法规改革计划。她强调这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金融政策调整,目标在于打破阻碍金融市场活力的行政壁垒,让银行能够更加灵活地放贷,更好地服务客户。
比如,针对房贷的政策调整尤为显著。自金融危机以来,严格的房贷限制虽然降低了金融风险,但也过度限制了住房需求,影响了市场活力。瑞芙斯推动允许借贷额度提高,支持低首付购房者,并简化再贷款的程序,鼓励房市回暖。这一措施被认为有望刺激消费和投资,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尽管如此,银行业对于“利兹改革”的信任尚存疑虑。多年来累积的不确定性因素和财政压力,使得金融机构对可能的税收变动和监管环境持谨慎态度。
他们担心即使放松部分规则,若未来政策再次收紧或加税,金融服务的稳定性依然难以保障。因此,瑞芙斯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重新赢得银行及金融界的信任,营造良性的合作氛围。正如股市交易平台联合创始人彼得•哈格里夫斯(Peter Hargreaves)指出,金融服务业可能成为财政大臣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前提是她能让高净值纳税人安心,消除财富税的恐慌心理。整体来看,英国金融服务业当前处于多重压力下。经济增长乏力、财政收入压力加大、内部政治不稳叠加国际环境复杂,使得有效的财政与金融政策难以迅速产生效果。银行作为资本流动和资金供应的核心节点,其态度和行为对政策效果至关重要。
瑞芙斯提出的“利兹改革”涵盖了监管放松、贷款规则调整、红 tape减少等多个维度,意在激活金融市场,促进贷款增长,提振经济活力。具体诸如允许银行放宽房贷收入比限制,设立稳定的政府房贷担保方案,简化监管手续等,均可视为积极信号。但政策最终能否实现预期效果,依赖于银行业是否愿意积极响应。银行业不仅担忧政策的连续性和透明度,也在观察宏观经济趋势和政局稳定性。尤其是在自身面临盈利压力、合规成本高企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必须谨慎权衡风险与回报。事实上,瑞芙斯与工党领袖基尔·斯塔默曾在大选前积极争取金融业支持,甚至赢得部分银行的站台助力。
然而大选后的系列税收和监管政策变化令他们感到背叛。如何修复这一信任缺口,成为瑞芙斯政府的关键议题。在面对内部议员对公共开支限制的抵制、经济增长放缓,及金融界不满等多重阻力时,瑞芙斯必须在财政收入与经济活力之间找到平衡点。只有让金融业看到切实可行的政策利好,恢复其放贷和投资的意愿,英国经济才能够重新焕发生机。展望未来,金融服务业仍将是英国经济的重要发动机。瑞芙斯推行的金融大改革,若配合稳定可信的税收政策和政治环境,有望推动市场力量助力经济复苏。
与此同时,银行与政府之间亟需加强沟通,改善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合理性,让政策更贴合企业实际经营需求。总的来说,财政大臣瑞芙斯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简单的政策调整技术问题,而是在赢回金融业信任、修复长期积累的猜忌和分歧。从长远看,英国经济的稳健发展需要政府与金融业共同携手,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循环。唯有如此,财政压力才能有效缓解,经济才可能在全球复杂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