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迅猛发展,稳定币作为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之间的桥梁,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期望。稳定币以其与法币锚定的机制,试图解决加密货币价格波动过大的缺点,成为许多人眼中理想的“数字货币”。然而,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其2025年年度经济报告中发布的最新观点却对稳定币的货币功能提出了严峻质疑,认为稳定币在多个关键维度上“未能满足货币标准”,并且可能引发严重的金融和主权风险。理解BIS这番批评,能够帮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稳定币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政策方向。 作为全球最具有权威性的国际金融机构之一,国际清算银行长期致力于推动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完善。BIS以三大核心标准——单一性、弹性和完整性——来评判何为真正有效的货币。
在报告中,稳定币在这三方面均表现不佳。所谓单一性,强调货币必须被普遍接受且无条件地以固定面值流通。传统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币,例如现金和银行存款,天生具备这种优势,因为其背后有国家信用支持且具备法律强制力。与此相对,稳定币则由私人实体发行,其面值虽然理论上与法币挂钩,但实际价值往往依赖于发行机构的信誉与管理能力,存在被市场质疑的风险。历史上,不少稳定币项目因为兑付压力和信用危机而出现崩盘,典型如TerraUSD事件,充分说明了私有发行货币面临的信任危机。 另一关键指标弹性,关注货币供应能否根据经济状况灵活调整。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依靠货币政策工具,根据经济增长、通胀及危机状况,扩展或收缩货币供应。稳定币由于需要大量预先资金支持,且缺乏中央银行那样的调控机制,表现出明显的硬性供给特征。这种“刚性现金前置”模式在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或需求突然激增时,无法灵活应对,对流动性管理构成严重挑战。换句话说,稳定币无法像现代货币那样根据经济需求自动增减其供给量,从而限制了其作为货币在经济循环中应有的流动性和调节能力。 最后一个,也是BIS最为担忧的方面,完整性则指货币体系必须具备强大的安全性与防范违法犯罪的能力。现代货币体系依托国家法律与监管,拥有完备的反洗钱和防范恐怖融资机制。
而稳定币往往以区块链技术为媒介,交易通常通过无托管钱包和公开网络完成,具有较高的匿名性和可访问性。报告指出,这种结构极易被非法资金和犯罪活动利用,使得稳定币不仅自身缺乏完整性,还可能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诚信构成威胁。此外,区块链技术当前仍面临诸多扩展性问题,网络拥堵和交易确认延迟等技术瓶颈,也限制了其作为日常货币工具的广泛应用。 更为严峻的是,BIS警告称稳定币的跨境使用会侵蚀主权国家,尤其是较小或发展中经济体的货币主权。若大量居民和企业倾向持有美元挂钩的稳定币,而非本国货币,将导致中央银行对国内货币政策的控制力下降。此现象极易引发资本外流和通货膨胀压力,削弱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报告还援引19世纪美国私人银行票据泛滥所造成的经济混乱,警示私有货币体系往往难以持久稳定,且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面对上述问题,国际清算银行呼吁全球监管机构迅速采取行动,建立严格的监管框架,限制稳定币的金融角色与信任地位。既要利用监管手段保障市场繁荣,更要避免盲目赋予稳定币与法币等同的地位和功能。BIS强调,社会需要重新认识“非健全货币”的历史教训,中央银行和公共权威必须以大胆和果断的行动,引导金融体系走向更加稳定和安全的路径。 这一观点的提出,正值美国参议院刚刚通过促进稳定币使用的GENIUS法案之际。虽然该法案若获众议院批准,可能在短期内推动稳定币进一步普及,但BIS的警示提醒我们,技术进步与市场驱动力不能替代审慎稳健的监管考量。
数字货币创新需要与守护金融稳定的责任共存。 总结来看,稳定币虽然在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经济方面展示了潜力,但当前模式下其并未真正满足货币的根本属性。单一性的缺失使其未能获得广泛的无条件接受;弹性的不足限制了其对经济周期的适应性;完整性的缺陷更暴露出其遭受非法操作风险的脆弱。稳定币的迅速成长带来了货币主权被侵蚀和金融体系不稳定的现实威胁,彰显了监管介入的迫切性。未来,如何在技术革新与政策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确保稳定币可以在安全可控的框架下发挥积极作用,将成为全球金融界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 在数字经济日益深入人类生活各个层面的今天,理解并解决稳定币的局限性,不仅关乎数字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全球金融安全和国家主权。
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警示,提醒各国以历史为鉴,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技术应用,确保数字货币能够真正成为未来经济的稳固基石,而非潜藏风险的隐患。随着监管政策的完善与技术的进步,稳定币未来仍有望继续进化,实现其货币功能,但这条道路必然充满挑战与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