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物联网(IoT)设备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智能家居、企业监控系统和公共安全设施都大量依赖数字视频录像机(DVR)进行数据采集和存储。然而,正是这些便利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其成为网络攻击的重点目标。近期,安全研究机构披露了一种新型基于Mirai家族的僵尸网络正在针对数字视频录像机发起攻击,尤其在俄罗斯的受害者数量呈剧增趋势,引发业界对网络安全的高度关注。 这款新型僵尸网络利用被广泛报道的CVE-2024-3721漏洞展开大规模侵害行动。该漏洞主要存在于许多市面上常见的数字视频录像机固件中,攻击者利用这一缺陷能够绕过设备的基本安全防护,成功植入恶意代码。安全专家通过监控Linux环境下的蜜罐系统发现了此次攻击活动的迹象,确认是Mirai新变种在利用此漏洞传播病毒。
该僵尸网络不仅能够渗透到家庭监控、超市、办公楼和仓库等多种环境中,还影响到了交通枢纽和教育机构的安全设施。 新变种Mirai在技术层面进行了多项升级,尤为重要的是其对虚拟机(VM)和模拟器检测的强化能力。此功能使其能精准识别是否运行在仿真环境中,诸如VMware或QEMU模拟器。一旦检测到虚拟环境,恶意程序会立即停止运行,从而逃避安全分析与检测机制。此外,攻击代码还会验证运行路径是否位于特定允许目录,进一步减少被发现的风险。这种针对分析环境的免疫特性,大大提高了恶意软件的隐蔽性和存活能力。
Mirai家族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多次改进与变异。起初,Mirai以其公开的源代码迅速风靡网络犯罪圈,成为DDoS攻击的首选工具。时至今日,攻击团伙不断调整其攻击策略和载体平台,使其能够适应新型设备的安全环境。目前,该恶意软件主要的攻击目标集中在物联网设备尤其是数字视频录像机上,目的在于通过控制大量感染设备,发动大规模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从而瘫痪网络资源或盗取敏感信息。 安全分析显示,当前全球受影响的数字视频录像机设备数量超过五万台,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埃及、印度、巴西和土耳其等多个国家。这一庞大基数不仅展现了数字视频录像机固件修补的滞后问题,也暴露出产业链对设备安全的忽视。
特别是在公共安全和关键基础设施场景下,若监控设备遭到攻击,可能导致安全风险无法及时发现,造成潜在的重大经济和社会影响。 由于大部分受感染设备的固件不支持持久化文件系统修改,恶意软件往往会在设备重启后被清除。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攻击风险可以被忽视。频繁的感染与攻击尝试会造成设备性能下降,带来维护成本上升,还可能间接导致监控数据完整性和可用性的损失。安全专家建议设备制造商应加快固件更新速度,用户应养成及时升级设备补丁的习惯。 为了有效防御这一类针对物联网设备的高级持续威胁(APT),需要从多方面协同发力。
首先,设备制造商应从设计阶段强化安全性,实施代码审计和漏洞修复策略,确保固件安全性。其次,网络运营者应加强对监控设备流量和行为的监测,借助先进的威胁检测技术及时识别异常活动。另外,用户则应尽量选择支持安全更新的设备,关闭不必要的远程访问接口,采用强密码策略并进行定期安全检查。 此外,社区与政府层面也须提高对IoT设备安全的重视,推动制定统一的安全标准与法规,督促相关厂商履行安全责任。安全培训与宣传同样重要,通过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可以降低设备因配置不当或人为疏忽而被攻击的概率。结合产业链各环节的协作,方能有效遏制类似Mirai僵尸网络等恶意攻击带来的风险。
展望未来,随着IoT设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应用场景的复杂化,网络安全挑战将愈加严峻。攻击者利用漏洞和弱点发起专门性攻击的趋势将持续存在。因此,网络安全防护不能仅依赖单一技术手段,而需要构建协调一致、多层次的防护体系。数字视频录像机作为重要的监控设备,其安全问题牵动公共安全神经,全球安全社区必须深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防御能力,确保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安全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