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国制造业活动出现收缩迹象,根据最新发布的S&P全球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制造业整体指数跌至49.5,较6月的50.4明显下降,低于市场预期的50.4,显示制造业活动进入萎缩区间。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其走弱信号引发了市场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制造业PMI跌破荣枯线,主要反映出新订单增长疲软,尤其是出口订单持续收缩。出口需求的减少成为制造业活动放缓的主要拖累因素。S&P全球调查显示,新出口订单已经连续第四个月出现下滑,且下降速度加快。此前,企业为了规避即将上调的美国关税,通过提前出口实现“前置”订单,推动了6月的出口短暂回升,但随后支撑力度明显减弱。
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外部需求萎缩正在加剧中国出口面临的压力。制造业产出在7月出现了下降,这与新订单减少相呼应。企业选择优先消化库存以满足订单,导致产成品库存连续第二个月下降。库存运行的这种变化不仅表明生产谨慎,也反映出对未来市场需求的担忧。此外,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出于成本控制考虑,开始减少员工数量。劳动力收缩体现了制造业信心的减弱和经营压力的提升。
尽管如此,企业对后市的预期略有改善,普遍希望通过促销活动和政策支持提振业务。此前出现的激烈价格战有所缓解,导致原材料输入价格连续五个月首次上涨,但成品售价仍继续下降,这种卖价与成本之间的错配,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运输及物流费用上涨则推高了出口相关成本,使出口业务承压加大。面对制造业整体下行压力,北京政府已着手应对。高层领导承诺将在2025年下半年加强市场秩序管理,遏制无序竞争,支持制造业稳定发展。相关政策或包括产能控制和行业整合,意在缓解行业价格战并防止通缩风险加剧。
市场普遍预期,下一阶段或将启动新一轮减产,以帮助提升价格水平和企业盈利能力。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风向标,其表现直接影响整体经济走向。2025年上半年,制造业曾表现强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但7月份的数据揭示出转弱迹象。国际贸易摩擦虽有所缓解,但全球需求不振、供应链挑战等因素依然难以消除,对出口造成持续压力。伴随着出口订单连续收缩,中国制造业内需的恢复成为关键。消费市场的稳定回升和投资增长,将直接决定制造企业生产积极性和行业稳定性。
企业信心的脆弱和价格竞争的激烈,凸显出产业链升级和产品附加值提升的迫切需求。未来,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快转型步伐,注重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才能适应全球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在政策层面,预计政府将强化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包括优化营商环境、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推动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发展,同时促进出口结构调整,提升国际竞争力。对于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而言,密切关注制造业数据和政策动向将是把握经济趋势的重要途径。综合来看,中国制造业当前面临的不仅是短期订单和出口下降带来的压力,更有结构性改革和产业升级的长期挑战。如何借助科技进步和深化改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是未来实现经济稳健增长的关键所在。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持续演变,中国制造业的调整和优化不仅关系自身发展,也影响全球产业链的稳定与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