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里,构建还是购买(build vs buy)一直是软件行业以及科技创业公司热议的话题。很多SaaS(软件即服务)公司也以此为切入点,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以便客户能够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而非底层技术的构建。曾几何时,这种论点无疑合理且广泛接受,客户也乐于拥抱这样的选择。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迅猛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曾经“构建还是购买”的抉择逐渐失去其昔日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这一话题已逐渐“死去”,被更加高效和智能的解决方案所替代。过去的时代里,软件工程师短缺、薪资高涨成为行业的显著特征,这无疑激发了各类创业公司积极推销“买而不建”的理念。企业往往需要权衡一项功能究竟是自己内部研发更划算,还是购买外部方案更高效。
构建一个稳定、安全的系统,比如webhook系统,常常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需要极强的技术积累和细节把控能力。因此,许多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宁愿将这一块业务外包给专注于此领域的专业服务公司。正是在2020至2023年间,这场围绕构建与购买的辩论达到了高潮,几乎成为市场上每个产品经理和技术负责人日常讨论的常态。甚至有人将它上升为公司战略决策的核心问题。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AI进入产品开发领域,曾经的边界和限制正被重新定义。在2025年,这一变革尤为明显:人工智能助力产品开发者能够迅速生成代码、自动化集成第三方服务,甚至智能地审查与修复安全漏洞。
在实践中,开发者仅需将大量文档、接口说明等输入AI工具,很快便能获得功能完善、运行稳定的系统,极大降低了开发难度和时间成本。举例来说,构建webhook接收及验证功能,过去需要多轮编码与测试,现在通过让AI理解相关规范和最佳实践,可以几乎一键完成。同时,当开发者需要做数据抓取或页面解析时,将浏览器中的cURL请求和HTML代码输入AI,便能迅速拿到准确的解析结果,无需手动编写复杂的脚本。如此一来,客户对于“构建还是购买”的疑问不再重要,因为他们具备了自我快速构建高质量解决方案的能力,甚至可以说这将成为新的常态。对此,创业者若还被客户频繁拖入围绕构建与购买的讨论,实际上表明其市场定位已经出现问题。理想的情形是,您的产品应当像“黑匣子”一样存在,客户无需担心其技术细节,而是直接感受到价值和便利,只需付款后快速解决自身问题,转而关注更重要的业务。
那时,客户无需纠结是否自己能构建该功能,而是将问题交给专业的产品与技术平台,专注于核心价值的创造。回顾很多成功的创业历程,没有哪个创业者天真到想要自己搭建数据中心、开发类似ChatGPT的人工智能系统,或者从零开始打造社交平台LinkedIn。大家更乐于依赖现成的商业服务,比如云计算、AI API等。只要体验顺畅、支付安全,便足够保障业务的顺利展开。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现代软件产品开发,尤其是在AI技术爆发的今天。面对突飞猛进的智能工具和丰富的云服务,传统“构建与购买”的边界变得模糊且不再重要。
企业最佳策略是聚焦自身核心竞争力,利用智能技术加速产品迭代,提升用户体验与商业价值,而非陷入技术实现的泥潭。同时,人工智能还能促进产品定制化与个性化,使得软件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机械套件,而是能真正理解客户需求、灵活适配场景的智能助手。这种转变也将进一步瓦解传统构建与购买的对立关系,以全新的服务交付模式取代,从而催生更多创新商业模式。展望未来,随着AI能力的不断提升,开发的门槛将更加降低,软件即服务的供应商也必须重新审视如何避免被客户自己迭代取代。专注于赋能客户、提升产品的黑箱效应以及持续打造差异化价值将成为关键。客户对产品的依赖度和满意度将决定市场的成败,产品必须变成“点金石”,让用户觉得它简直是个魔法盒子,轻松解决他们的难题。
总之,“构建还是购买”的决策框架虽然在过去数年中驱动整个科技产业,但随着人工智能革命的推进,这一范式正在消亡。新时代的软件开发,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大型企业,都将迎来更灵活、高效和智能的产品交付模式。只有跳出老旧的决策陷阱,拥抱创新技术和客户需求的本质,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商业突破,赢得未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