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银行业的监管环境经历了多次重大调整,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监管机构不断加强对银行的监督力度,出台了许多严苛的监管规则,以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部分监管措施被业界批评为过于繁琐且效率低下,给银行的正常运作带来了沉重负担。近期,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简称“联储”)副主席兼监管主管米歇尔·鲍曼发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旨在全面检视并简化银行监管体系,推动银行的安全与稳健发展。鲍曼的监管理念和改革路径,为当前银行监管议题注入了新的活力,预示着未来监管环境将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兼顾风险防范和行业发展需求。鲍曼自2018年以来担任联储理事,多年来对银行监管体系持有独特见解。她指出,自金融危机后不断增加的监管规则积累已达“临界点”,不少政策反而带来了效率损失和监管重叠,亟需进行系统性的反思和优化。
在她的新职位上,鲍曼明确表示,联储将重新评估现有监管框架,改进监管方法以适应当前金融生态,尤其是针对大型复杂银行的监管,将更注重实际风险,而非机械式执行大量规定。鲍曼提出的核心理念是“让银行能够安全失败”。与传统上强调防止银行倒闭的监管思路不同,鲍曼认为,银行倒闭本身不是根本无法接受的风险,关键在于确保银行倒闭不会引发系统性危机,避免连锁反应影响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这个理念为监管者指明了新的思考方向,意味着监管不仅侧重于预防问题发生,更注重设计能够承受危机冲击的安全保护网。具体而言,鲍曼提及监管评级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当前联储对大型银行的监管评级多采用主观判断,导致约三分之二的大银行在满足所有资本及流动性要求的前提下,仍被评为“不足格”。
这种评级与银行实际风险状况之间存在“奇怪的不匹配”,使得银行承受额外的监管压力甚至声誉风险。鲍曼表示,将推动建立一个更“合理”的评级系统,降低对主观评价的权重,尤其是对表现出韧性的银行,给予更多客观且有据可依的评判标准。此外,对于中小银行的监管评估同样重要,鲍曼强调要确保监管聚焦于实质性风险,避免过度依赖主观的监管判断,减轻中小型机构的监管负担,促进它们健康发展。监管的个体差异性也是鲍曼此次改革的重点之一。过去,联储通过“横向审查”方法,对多个银行就同一问题进行深入调查。虽然该方法能够统一标准,但往往忽视了各银行独特的业务模式、风险特征及环境,形成“以一概全”的监管风格。
鲍曼指出,未来监管应更加灵活,尊重不同银行的个别特点,打造差异化的监管方案,从而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公开讲话中,鲍曼特别提到了长久以来银行业对监管体系主观性和不透明性的抱怨。她承认,监管判断不可避免地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但强调这种判断必须建立在风险的“重大性”基础之上,与银行及金融体系的实质健康密切相关,杜绝主观臆断带来的过度监管。鲍曼的监管方法注重透明度及规则的明确性,将推动联储在监管过程中保持开放沟通,减少监管“黑箱操作”,增强监管政策的可预测性,帮助银行更好地理解并遵守监管要求。这一系列措施或将改善银行与监管机构的关系,减少摩擦和监管套利,提升整体行业的合规水平。鲍曼的改革思路不仅是为了减轻银行负担,更兼顾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她强调,监管的最终目标是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特别是在面对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时,银行体系应具备足够的韧性和应变能力。此次改革的实施,将推动美国银行业在监管环境中实现“软着陆”,推动银行把更多资源聚焦于创新和服务,而非繁冗的监管合规。业内对于鲍曼的改革计划普遍表达了积极评价。银行业界认为,简化和合理化监管规则,将提升银行的竞争力和市场活力,特别是针对中小银行而言,更加灵活和精准的监管有助于市场多样性发展的维持。同时,部分专家也呼吁监管机构应谨慎平衡放松监管与风险控制,防止因监管松懈产生新的金融风险。鲍曼也提到了联储将启动多个项目,具体包括对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覆盖率等核心监管指标的评估调整,在确保资本缓冲充足基础上,减轻过高的合规成本;此外,将审查并优化银行压力测试流程,提升压力测试的现实性和操作性,使监管结果更具参考性和指导性。
预计未来数月,联储将展开深入调研与行业沟通,广泛征求意见,确保改革措施科学稳健地推进实施。广大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也将密切关注改革的进展,谋求在变化的监管环境中实现良性适应与发展。总的来看,鲍曼的新监管议程具有战略意义和前瞻性,不仅回应了银行业多年的诉求与痛点,也体现出联储对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型升级。通过科学合理地平衡监管力度与行业发展,联储将为构建更加稳健、有效的金融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随着改革逐步推进,全球金融监管环境或将出现积极变化,对推动经济健康增长及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