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自动驾驶技术备受全球关注,机器人出租车作为未来交通的重要趋势之一,吸引了众多科技巨头和汽车制造商的投入与竞争。特斯拉作为电动汽车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先锋,一直被寄予厚望。然而,在2025年6月22日原计划在美国德州奥斯汀市实现“无人驾驶、无人监管”的机器人出租车服务全面启动的目标未能如期实现,特斯拉最终选择了配备安全驾驶员的有限服务模式。此举虽令公众略感失望,却体现了特斯拉对安全风险的谨慎态度和技术上仍需攻关的事实。特斯拉的这一调整不仅具有重要的行业示范意义,也引发了社会和业界对自动驾驶落地进程的深入讨论。机器人出租车初衷是实现完全自主运营,无需人工干预,为乘客提供便捷高效、安全智能的出行体验。
此前,特斯拉创始人兼CEO埃隆·马斯克多次强调,将会实现“车内无人”的无人监管水平。不过,现实技术层面的挑战复杂且严峻。特斯拉此次的运营模式借鉴了2019年俄罗斯公司Yandex(现称AVRide)曾使用的方案,将安全驾驶员安排在副驾驶席,而非传统的驾驶座。此安排既可维持车辆应急处置能力,又营造出无人驾驶的视觉效果。事实上,在全球多家机器人出租车测试阶段,均采取了安全驾驶员陪同的方案,目的是确保在技术或突发状况出现时能够迅速介入,避免事故发生。安全驾驶员的存在是自动驾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特斯拉此次未能达到“无人值守”这一关键里程碑,显示出其系统仍需经过大量实际运营数据积累与优化。值得一提的是,与特斯拉相比,Waymo、Cruise、Motional等其他主要自动驾驶竞赛者普遍进行了多年安全驾驶员陪跑,方才逐步迈向真正的无人运行。特斯拉此次在奥斯汀运营的机器人出租车,服务时间限定在早晨6点至午夜,且乘客需通过邀请制方式预约使用。同时,服务范围局限于避开市中心及复杂路段的相对简单区域,且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暂停运营。此类限制与行业普遍做法类似,属于对当前自动驾驶系统安全性能的合理防控。特斯拉号称依赖纯摄像头传感系统支持自动驾驶功能,然而摄像头在低能见度、雨天等极限条件下表现受限,导致系统自动禁用一部分辅助功能。
相较依赖激光雷达(LiDAR)与多元传感器组合的竞争对手,摄像头系统在复杂环境识别与处理上的挑战更加明显。尽管如此,特斯拉依然在持续优化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视觉感知与决策算法,尝试实现更广泛的自动驾驶能力。此次公开测试的特斯拉无人出租车车型,管理团队在车辆内部配备了各种人工干预手段,包括门把手上的一键紧急停止按钮、中心触摸屏的停靠和泊车命令,确保安全驾驶员能快速响应突发状况。虽然安全驾驶员被放置在副驾驶位置,其通过电子踏板或直接操控方向盘实现对车辆的临时控制。尽管副驾驶位置的安全驾驶员配置被业界普遍认为增加了操作复杂度和风险,但特斯拉此举更多为了符合其外界宣传“无人驾驶座”的视觉诉求。多年来,自动驾驶安全驾驶员的严管和培训对于保障路测安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特斯拉自身与安全伴随的驾驶辅助系统Autopilot组合虽然市场表现突出,但仍未能完全消除误用等潜在风险。行业内也存在对特斯拉季度安全数据发布真实性的质疑,认为其统计方法有误导之嫌。除了现场陪同安全驾驶员外,有报道显示特斯拉还测试了由尾随巡航车辆执行远程监督的方案,并探讨远程操作员实时干预甚至远程驾驶的可能性。远程驾驶技术虽然具备理论可行性,但受限于网络延迟和覆盖范围,尚难以信赖作为常规运营手段。特斯拉在其机器人出租车业务上,面临许多看不见的复杂挑战,诸如乘客上下车匹配、车辆充电、运营调度及突发事件处理等,而这些问题对于技术成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如此,特斯拉此次选择安全驾驶员的有限制服务,或许更偏向“试水”战略,以满足公众对机器人出租车的期待,同时避免潜在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
这与其他公司早期极为谨慎、分阶段推进的策略有所异曲同工。特斯拉的无人出租车项目引发了公众的广泛热议。一方面,期待技术颠覆传统出行方式的人们渴望见证真正智能无人驾驶的到来;另一方面,对于技术尚不成熟、潜在安全风险,甚至未能守信用实现承诺的质疑,也不胫而走。专家普遍认为,机器人出租车从有安全驾驶员监督到完全无人化运营,是技术、法规和社会接受度共同演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特斯拉当前的表现也映射出机器人出租车赛道本身的残酷竞争与创新难度。总的来看,特斯拉机器人出租车计划的阶段性延迟和安全驾驶员的启用,是理性对待自动驾驶挑战的反映。
虽然未能兑现“无人人座、无人监管”的激进承诺,但机器人出租车的实地运营本身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用户反馈,为后续进一步完善技术打下基础。随着传感器融合技术、AI算法的进步及法规环境的逐步完善,未来特斯拉及整个行业有望迎来更加成熟安全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市场。对于消费者而言,智能驾驶技术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交通效率、降低事故率及出行成本,实现普惠安全的智慧出行服务。特斯拉此次的谨慎前行,也是对用户负责的表现,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仍充满期待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