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进步不断推动着人类与机器之间互动的边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近的一项科学研究揭示了黑猩猩这一人类近亲在观察一种拟人机器人——安卓(Android)打哈欠时,竟然会出现打哈欠的传染性行为。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传统的生物学理解,也为跨物种乃至跨代理的社交互动机制提供了新视角。黑猩猩作为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最接近人类的物种,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进化、社交行为与共情能力的重要对象。历来的研究表明,黑猩猩存在打哈欠传染现象,即某只个体看到同伴打哈欠后自身也会跟着打哈欠,这一行为被普遍认为与情感共鸣、模仿能力及社会纽带的形成密切相关。然而,此次研究的突破在于,打哈欠的“诱因”并非生物同类,而是由非生命体——具有人形外观和动作的机器人所触发。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款高度拟人的安卓头部,可以精准模拟人类的面部运动,包括完全张开嘴打哈欠、部分张嘴(咧嘴)以及闭嘴三种不同表情。实验过程中,14只成年黑猩猩被分别暴露于这三种情境。结果显示,当机器人表现出完整打哈欠动作时,超过一半的黑猩猩也出现了打哈欠行为,而暴露于部分张嘴或闭嘴表情时,黑猩猩几乎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反应。这说明黑猩猩能够通过观察非生物代理的关键生物动作,激发出自身的传染性打哈欠,这种跨代理的行为传染也暗示了其感知和社交机制的灵活性。更令人关注的是,黑猩猩在观看机器人打哈欠时,除了自身打哈欠频率提升,还表现出更多与休息相关的行为,如躺卧和整理休息区域的行为。这表明黑猩猩可能将机器人打哈欠的动作作为休息的信号,从而启动了一系列准备放松的行为反应。
这种现象引发了科学家对打哈欠功能的更深层次理解。传统观点认为,打哈欠有多重功能,包括调节生理状态、促进警觉性以及社交同步等。此次观察到的由非生物“同伴”引发的哈欠和休息行为,或许强调了打哈欠作为一种非语言信息的重要性,超越了亲缘和物种界限。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引起这一现象的潜在机制。目前,科学界对传染性打哈欠是否直接等同于共情能力仍有争论。部分观点认为,模仿和传染行为是由基础的感知-动作耦合系统驱动,属于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反应;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坚持,传染性哈欠反映了对他者情绪状态的感知与共情共振。
本研究的发现支持了“感知-动作”机制的存在,因为黑猩猩面对并不具备真实生命体征且完全陌生的机器人,也能表现出传染性哈欠,说明并非必须基于复杂社交认知或熟悉感。与此同时,打哈欠的传染行为并非简单的机械模仿,而伴随有行为层面上的情境转换,比如更多躺卧、准备休息,暗示了这种动作可能还包含了更丰富的社会线索和内部认知过程。该实验的设计考虑了多项控制变量,确保哈欠传染的真实性和精确度。例如机器人动作的持续时间严格控制在10秒内,且重复15至20次以增强刺激效果。此外,实验环境保证黑猩猩自由活动并通过望远镜和录像采集其行为,这保障了数据的真实性与科学性。过去的相关研究多以真人或视频中同类动物作为刺激对象,本研究是首次以具备人类生物特征及动作的非生物、拟人化机器人为刺激源。
这样的跨物种、跨代理观察拓宽了社会认知和行为传染研究的边界,极大启发我们对非生物智能体与生物体社交交互潜力的思考。除此之外,这项研究对机器人设计和人机交互领域亦具重要意义。机器人如果能够模拟或激发人类或动物的自然社交反应,将在教育、康复、动物福利及陪护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例如用于帮助受困动物恢复社交行为的拟人机器人,或在动物安置所等环境中促进动物情绪调节的机器陪伴,都是未来可期的应用方向。更进一步,揭示类似人类的非生物代理能激发现有的生物社交和情感机制,也有助于理解人类为什么会赋予机器“拟人化”属性和情感联结,促进机器人更自然的融入社会生活。总的来说,黑猩猩观察机器人打哈欠而产生打哈欠及休息行为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动物行为学和社会认知的理论体系,也对未来跨物种间、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道途。
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社会”与“共情”的定义,邀请科学家、工程师和哲学家共同探索类人智能体与自然生物体共存的可能性和前景。在未来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期待进一步揭示传染性哈欠背后的神经机制,以及更多样化的机器人动作是否也能够诱导类似的行为传染,推动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