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哈欠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动物界的行为,长久以来令人费解。它不仅是生理状态的表现,也深刻关联着社会行为和情感共鸣。传染性哈欠——即个体在观察他人打哈欠后产生打哈欠的行为——作为社会互动的非言语形式,已经在多种灵长类动物以及部分非灵长类物种中被观察到。最新的科学研究更突破了传统生物学范畴,发现连非生物的人形机器人,也能诱发黑猩猩的传染性哈欠行为,激发了我们对跨物种甚至跨代理互动的新思考。 在西班牙基金会Mona基金会进行的一项开创性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了一个高度拟人化的人形机器人——安卓,进行实验观察。安卓通过精细控制的面部电机,模仿人类打哈欠的动作,包括口部的张开与闭合、眼睛的闭合和重新睁开等面部细节。
实验设计涵盖了三个核心条件:完整打哈欠动作、口部张开但非哈欠(作为对照)以及口部闭合保持静止。通过对14只成年黑猩猩的反应观察,揭示了令人振奋的事实——当观察安卓完整打哈欠时,超过半数的黑猩猩也会产生打哈欠行为,而其它两种条件基本未能引起此类反应。 这种跨代理的传染性哈欠展现了黑猩猩对非生物、非同类个体行为的感知敏感性,超越了传统观点中只聚焦于同种之间的社会行为交流。研究不仅记录了黑猩猩的哈欠次数,还分析了伴随行为,比如躺下和准备休息的动作,二者在观察安卓打哈欠时显著增加。此现象提示,哈欠行为在黑猩猩中可能承载着休息准备的社会信号功能,而非纯粹的自动模仿反应。 哈欠的传染性常与共情能力密切相关。
在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中,传染性哈欠被认为是同理心、情感共鸣及社交联结的体现。黑猩猩作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物种之一,它们的传染性哈欠反应也反映了高级社会认知和情绪机制的存在。然而,此次研究中的跨代理传播现象提醒我们,社会认知不仅受限于生物学实体,非生命形态只要具备关键视觉线索,也能够激发类似的社会性反应。 实验架构极具创新。研究团队制造的人形安卓头部不仅具备逼真的外形,还整合了三十三个伺服电机,以精确模拟人类面部肌肉的微妙动作,包括口腔张开的幅度和眼部的运动,保持动作流畅且符合时间尺度。当黑猩猩置身于视野范围内,安卓重复呈现打哈欠、张口和静止三种表情,观察它们的行为变化。
通过视频录制和盲评法,确保数据的客观与准确性。 数据分析显示,黑猩猩在观察安卓打哈欠期间及之后的五分钟内,哈欠频率显著增加,且伴有更多卧躺行为,呈现出明显的条件效应。此外,观察到它们在观看安卓时注视的时间也与哈欠数量呈正相关,表明关注度和行为反应之间存在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安卓明显为机械制品,其后方透明面板亦能窥见机械结构,但这并未削弱黑猩猩的传染性哈欠反应,反映了视觉面部动作的关键驱动力。 这一发现对理解动物社交认知尤其重要。传统上,动物模仿以及情感传染被认为依赖于对同种生物的认知以及与熟悉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
然而,本研究清楚地表明,黑猩猩并不局限于生物化社会对象,这赋予我们重新审视认知灵活性和社会信号识别机制的机会。或许,黑猩猩具备根据环境情境灵活调整其行为反应的能力,无论该环境中的社交模型来自何处。 这种跨物种甚至跨代理的传染性行为的可能机制仍在探讨中。一种观点是“感知-动作耦合”机制:观察者通过神经镜像系统不自觉地激活相同的运动表征,从而引发同步行为。另一解读则认为,传染性哈欠象征着更复杂的认知处理,例如对环境安全状态的评估及群体同步的需求。整体而言,这些机制可能在进化历程中相辅相成,支持个体的社会融合与协作。
此外,研究者们还关注了哈欠在社群行为中的多重功能。坦率地说,哈欠不仅仅是一种“生理反应”,还可能具备调节情绪、同步群体作息以及促进信息交流的作用。通过加强睡眠-觉醒周期的同步,传染性哈欠能够增强群体成员间的协调一致性,提高群体生存优势。 本文的研究成果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交互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理解非人类动物如何感知和反应机械代理可为动物福利、保护研究以及未来的跨物种交流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在人类社会中,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进入教育、医疗及陪护等领域,这种对社会行为机制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提升机器人设计的亲和力与适用性。 未来研究可从多个层面拓展,探索不同类型的非生物代理是否均能触发类似的社会行为反应,亦或者探索动作复杂度、动作流畅性和外观拟人化程度在激发动物共情与模仿中的作用。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及个体社会地位对传染性哈欠反应的影响,以揭示潜在的个体差异和发展轨迹。 综上所述,黑猩猩对人形安卓打哈欠的传染性反应不仅展示了跨代理行为模仿的可行性,也拓宽了我们对社会认知和共情机制的理解。无论是从进化心理学、动物行为学,还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角度来看,这一发现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但挑战了传统的生物中心论,还为未来多物种、多代理的互动研究开辟了新天地,推动我们更深入探讨大脑如何处理复杂的社会信息,以及行为如何在多元环境中得到调节与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