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融科技(Fintech)行业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的面貌,推动了创新型产品与服务的涌现,提高了消费者使用金融工具的便捷性。然而,传统银行与金融科技中介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也逐渐浮出水面,以摩根大通为代表的美国大型银行针对Plaid等知名金融科技中介公司发起了一场数字数据访问权限的争论,将业界的关注点聚焦于中介公司对银行系统大量访问请求产生的影响及未来可能的费用收取问题。摩根大通公开表示,Plaid等中介机构在未获得客户即时操作情况下,针对银行账户系统进行了大量“无效”数据请求,这些称为API调用的访问请求频繁而大量,给银行的信息系统造成了极大压力。据摩根大通内部备忘录显示,2025年6月份中介公司对该行系统发起的1.89亿条数据请求中,仅有13%是客户主动发起的交易请求,绝大多数请求为中介公司出于产品优化、防诈骗或数据商业化等多种目的发起,且这些API调用频率远高于客户真正的交互使用需求。Plaid是此次事件中被特别提及的最大数据中介者,其API请求占据了超过一半的总请求量,但仅6%请求是直接由客户启动。摩根大通指出,这种频繁的后台数据抓取不仅导致银行系统负载增加,也带来了更高的运营成本。
更为严重的是,伴随API请求的激增,银行业内部的电子转账欺诈事件也明显增长。该备忘录披露,涉及中介公司引导的自动清算交换(ACH)交易欺诈率比通常交易高出69%,并且由此产生的欺诈索赔金额约达5000万美元,预计未来五年这一数字将增长三倍。针对这些挑战,摩根大通正积极筹划对金融科技中介收取接口访问费,旨在覆盖系统维护与安全升级的成本。相关费用计划最早将于2025年10月开始实施,这无疑将在原本依赖免费API调用的开放银行生态中投下震撼弹。金融科技发展初期,银行通常允许如Plaid、MX等数据聚合商免费调用客户账户数据,目的是配合新兴数字金融产品的兴起与创新。然而,随着数据调用频率的爆炸性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潜在运营及风险压力,传统银行开始对这一模式提出质疑和修正。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曾公开表示,拜登政府期间推动的“开放银行”规则对银行机构不公,呼吁银行业采取更强硬的应对措施。该规则本意是保障消费者数据在授权应用之间自由流动且无需额外费用,但从银行的角度来看,这种强制免费为金融科技中介提供海量数据调用的政策忽视了银行系统所承担的巨大负担。Plaid方面则回应称,摩根大通的数据统计误导了外界对数据调用实际情况的理解。Plaid强调所有数据访问均基于客户明确授权,且“非实时访问”是行业惯例,主要用于发送关键账户警告等功能,以提升消费者体验和保障账户安全。Plaid同时质疑摩根大通关于欺诈率上升的说法,认为未经详实数据支持的指控具有误导性。目前,摩根大通与诸多中介公司展开了密集合作及谈判,双方都意识到API调用频率须得到合理控制以减少资源浪费和降低风险。
除了收费之外,优化调用结构、减少无意义请求成为双方共识。此次变局或将影响开放银行生态系统的格局。若有关开放银行规则在司法层面被废除或修改,银行有望在数据访问管理上追求更多主动权,以确保运营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反之,金融科技中介则需调整商业模式,提高调用效率,配合银行减少系统负担。业界观点认为,此轮摩根大通的改革举措不仅关乎单一银行的利益,更彰显出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数据共享格局的转折点。数据访问的价值正逐步被重塑,免费获取模式难以为继,金融科技产业链或迎来“收费”和“合规”并行的新时代。
对消费者而言,虽意味着部分金融服务的使用成本可能增加,但长期来看,有助于维护账户安全,推动金融服务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总之,摩根大通与Plaid等金融科技中介之间的争论不仅是典型的传统金融与新兴科技角力,更体现了数字时代金融数据治理的复杂性与多维风险。未来,如何平衡数据流通的效率、消费者权益保护与系统安全,考验着所有参与方的智慧与合作。随着对接口使用收费的推动、监管环境的演变,金融科技行业将面临更严格的规范,创新之路也必将伴随更加成熟的规则体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