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七月,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公布的数据显示制造业活动比预期更为疲软,连续第四个月出现收缩。该指数仅为49.3,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49.7,表明整体制造业处于萎缩状态。自四月份以来,制造业PMI一直低于50的荣枯分界线,反映出制造业整体运行承压。 这一表现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也与当前复杂的国际贸易局势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极端天气成为七月制造业疲软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国家统计局介绍,七月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持续高温和暴雨,影响了生产供给链和工厂正常运营。
此外,北京郊区因暴雨发布红色预警,造成至少30人死亡,极端气候对经济活动的冲击愈发明显。 此外,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中国制造业产生深远影响。中美贸易关系自年初以来不断紧张,两国相互实施了高额关税措施。尽管双方在五月达成了为期90天的关税缓和协议,部分额外关税有所解除,但该协议即将在八月中旬到期,前景尚未明朗。最近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贸易会谈未能宣布延期,预示着贸易摩擦短期内难以缓解。 由于贸易壁垒加剧,中国制造业部分订单逐渐转移至关税较低的国家,如越南。
七月美国与越南达成了一项协议,如果商品仅简单转移到越南再出口美国将征收高达40%的关税,试图遏制部分避税行为。与此同时,越南制造的商品则面临较低的20%关税。这种贸易转移和关税调整使得中国制造业出口面临多重压力,出口稳定面临挑战。 从制造业细项来看,就业、新订单和原材料库存均出现下降。就业指数虽小幅反弹至48,但仍处于收缩区间,显示制造业劳动力需求不足,企业招聘动力不足。新订单下跌至49.4,表明市场需求疲弱,企业生产意愿降低。
原材料库存的下降则反映了企业对未来市场前景谨慎,减少了原材料采购。 国家统计局指出,制造业PMI下降还与传统淡季因素有关。夏季是传统制造业淡季,需求季节性减弱,恶劣天气进一步放大了这一趋势。除自然因素外,国家关于“反内卷”的政策调整也对制造业构成压力。通过限制产能过剩,中国政府试图调控制造业长期健康发展,这在短期内对部分行业造成了产量制约。 高盛分析师指出,制造业PMI低迷反映产出和库存下降,但价格指数却有所上扬,显示原材料和生产费用压力依然存在。
建筑业PMI同样因高温和暴雨显著下降,显示整体工业经济活动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尽管出口整体同比增长5.8%,但这主要由对非美国市场的出口拉动。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出口至美国的规模下降。中国第二季度GDP实际增长率为5.2%,低于第一季度的5.4%,表明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另一重重要指标非制造业PMI也显示服务行业活动放缓,七月从50.5降至50.1,临近荣枯线。这反映出旅游等服务行业的恢复动力不足,经济复苏面临阻力。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下半年经济增长面临明显下滑风险。首季经济增长得到企业提前加订单支撑,伴随关税不确定性缓解而短期产业链有所调整。然而随着关税措施的可能恢复和贸易环境继续紧张,企业缺乏进一步扩大订单的动力,制造业和整体经济增长出现严重挑战。 反映在政策层面,七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未明确提出大规模财政或货币刺激方案,更多是强调风险防控和稳健政策,从房地产支持到利率调整均未见显著动作。部分银行分析人士认为,若中美能够延长关税缓和期,政策刺激需求或将减少。但若贸易摩擦持续加剧,政策层面或将被迫采取更多措施以支持经济稳定。
尽管中国政府通过加大生育补贴等措施积极应对人口红利递减带来的长期结构问题,但短期内难以抑制制造业发展压力。企业面对外部不确定性和内部改革压力,选择谨慎经营,库存和产能进一步收缩。 这轮制造业持续收缩凸显多重内外因素叠加的复杂经济环境。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地缘政治风险频发,极端天气和供给链紧张使制造业运行受限。与此同时,结构性改革和环保压力促使部分传统产能主动退出,加剧行业调整期的阵痛。 未来数月的关键在于中美贸易谈判能否破冰,关税政策的方向以及国内刺激政策的力度。
如果贸易摩擦持续,制造业企业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出口环境和供应链挑战,经济增长动力减弱的风险加大。业内普遍呼吁加强政策协调,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同时提升国内消费和服务业比重,减轻单一制造业承压对整体经济的影响。 总体而言,七月制造业活动的恶化不仅是短期天气和季节影响,更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理解这一现象需要关注宏观政策框架、国际贸易动态以及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随着全球经济格局转型,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关键调整期,市场参与者应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和国际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