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在现代公共卫生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拯救了数以亿计的生命,预防了多种传染病的爆发。然而,近年来疫苗犹豫情绪日益猖獗,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这种现象更为明显。面对疫苗持怀疑态度的人群,科学家、医生以及公众沟通者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奈。研究显示,合理的沟通策略可以帮助缓解这种现象,促进疫苗接种。了解如何与疫苗怀疑者进行有效对话,不仅有助于个人健康,也对社会整体疫情防控至关重要。首先,理解疫苗犹豫背后的原因是关键。
世界卫生组织将疫苗犹豫的原因归为信心不足、风险认知低和便利性差三个大类。信心不足主要表现为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卫生系统的怀疑。很多时候,疫苗持怀疑态度的人并非无理取闹,而是有真实的顾虑和疑问。例如,关于疫苗可能带来不良反应的担忧较为普遍,这些担忧往往来源于亲友传播的故事或者媒体报道的个例。其次,疫苗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和复杂也增加了混淆和误导的可能。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上存在大量未经证实甚至是错误的信息,给普通人甄别真伪带来难度。
在此背景下,疫情期间多个国家接二连三的政策调整和信息发布不一致,也进一步削弱了公众对官方信息的信任。应对策略中,倾听是最重要的第一步。研究强调,面对疫苗犹豫者,插话或直接反驳往往适得其反,甚至导致防备心理加深,沟通失效。相反,耐心倾听对方的担忧,保持开放和尊重的态度,能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为后续沟通创造积极氛围。建立信任是有效沟通的核心。信任不仅指对疫苗本身的信任,还包括对信息来源及推荐者的信任。
医疗专业人士通常被认为是最可信的疫苗信息提供者之一。研究显示,医生和护士亲自面对面进行的推荐,尤其是在尊重和理解患者顾虑的前提下,能显著提高疫苗接种率。因而,强化医护人员的沟通技巧培训,尤其是在怎样进行“激励式访谈”(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激励式访谈是一种对话技巧,强调尊重对方的自主权,通过提出开放式问题和积极反馈,引导对方表达内心真实想法,促进其自我动机。对疫苗犹豫者来说,这种方式比直接命令式的说教更易被接受,也减少了对立情绪。例如,当遇到家长担心儿童疫苗与自闭症有关时,避免简单直接地说“疫苗是安全的,你应该立即接种”,而是可以分享科学研究结果,说明已有数百项研究显示两者无关,并邀请对方表达想法。
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对话,更容易消除误解。传播科学证据时,坚持透明和诚实原则至关重要。研究指出,过于强调疫苗绝对安全可能适得其反,因为科学本身存在不确定性,疫苗接种的风险极低但并非零。坦诚沟通现有科学共识和可能存在的副作用,以及疫苗带来的显著益处,有助于建立真实可信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避免贬低对方的观点或标签化其为“无知”或“阴谋论者”,有助于保持对话的开放性和有效性。同时,将个人经历融入沟通中,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许多人被亲友的故事和经历所感动,共享自己或者家人接种疫苗的经历、获得的保护和安心感,可以产生积极的榜样效应。这种从情感层面的共鸣,结合科学数据,能够更全面地影响疫苗犹豫者的决策。此外,理解和尊重文化、宗教和社会背景差异也非常重要。不同群体的疫苗观念和拒绝原因各有特点,基于一刀切的宣传策略难以奏效。社区领导者、宗教人士及文化中介者在这一过程中担当重要桥梁角色,通过他们开展针对性的信息传递,能提升疫苗接种的接受度。此外,解决疫苗便利性问题也同样不可忽视。
有时候,疫苗犹豫并非源于根本的反对,而是由于接种点距离远、预约难、接种时间不便等因素造成的障碍。提升疫苗接种的可及性及便利程度,比如设立流动接种车、延长服务时间等,能有效促进接种率。面对疫苗怀疑者,信息传播者应避免对立的态度,要以合作、同理与支持为基调。通过科学的传播框架,利用真实数据,结合人际互动中体恤理解的沟通技巧,能最大限度缩小疫苗怀疑带来的影响。公共卫生机构还应加强透明度,定期发布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长期数据,消除误解和担忧。公众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疫苗知识层面,更应当融入信任建设和社会沟通的整体战略。
合理应对疫苗犹豫是一个综合性的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科学研究明确指出,通过倾听、尊重、透明交流和建立可信的推荐关系,能够有效改善疫苗接种的意愿和行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发挥影响力,与家人、朋友开展真诚交流,分享科学知识和个人信任,逐步改变周围对疫苗的看法。未来,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沟通方案,将成为保障公共健康、应对新兴传染病的重要课题。面对疫苗持怀疑态度的人群,耐心、尊重和科学同样珍贵。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更健康、更安全的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