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创新的浪潮带来了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驾驶员开始享受到汽车在驾驶中的主动辅助。车道保持、自动紧急制动以及自适应巡航控制等功能,使得驾驶操作更为简便与安全。然而,这些半自动驾驶技术偶尔发生意想不到的故障与误判,反映出智能汽车在复杂多变的道路环境下的不完美。“当汽车比驾驶员更聪明”并非总是褒义,背后潜藏的挑战和风险同样重要。车道保持辅助系统是一项设计用以防止车辆偏离车道线导致潜在事故的功能,理论上它像一个数字化的驾驶教练,轻轻将车辆拉回车道之内。现实中,一些驾驶者报告称此功能在弯曲路段或车道标记模糊时表现得过于激进,甚至与驾驶员争夺方向盘控制权。
一位南加州女性驾驶者曾经历自己的现代城市型SUV在变道试图躲避路旁自行车时却被车道保持系统强行纠正方向,险些导致迎面而来的交通危险。这种情况反复发生,尤其在寒冷天气出现挡风玻璃结霜,或日落时分阳光角度导致摄像头误判时,系统的前置摄像头和传感器可能无法准确识别车道标志。可见,这些算法严格依照既定规则执行,却无法判断驾驶者的具体意图和路况的特殊性。自适应巡航控制的初衷是通过自动调节车速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从而减轻高速驾驶的疲劳感和注意力负担。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系统会因为识别错误而突然紧急制动,俗称“幽灵制动”现象。一名福特探险者车主曾经历在高速公路上无明显障碍物的情况下,车辆突然急刹导致车内热饮洒出,周围车辆紧急避让。
这种误判常因道路结构复杂、阴影或路旁大货车在邻道被误认为有进入本车道的风险而产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作为事故预防的重要利器,显著降低了追尾事故的发生频率,但也曾因雷达数据异常被迫无端刹车,给驾驶带来了意外危险。比如日产在2019年召回了80多万辆出现异常启动自动制动的车型,原因在于传感器错误地识别出不存在的障碍。这样的技术缺陷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多么先进,仍存在无法彻底避免的系统误判。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无疑是当前最受关注的半自动驾驶代表。其Autopilot功能在部分路况表现优异,甚至被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誉为可能优于人类。
然而,过度依赖该系统却造成了多起事故,特别是当驾驶者疏于保持警觉时。2025年发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起事故,一辆选装最新全自动驾驶版本的特斯拉车辆在自动驾驶模式下突然偏离路线,撞树翻车,事故录像揭示车辆误判阴影为障碍导致激烈转向操作。虽无驾驶人为事故直接责任,但也暴露出现阶段自动驾驶系统在异常路况下的局限。除了安全系统频繁“抢班夺权”,智能汽车的电子稳定系统和牵引力控制有时更像是“安全的反派”,限制了司机的驾驶乐趣。一些宝马M系车主抱怨,即使在运动模式中,车辆依然过度介入防止打滑或侧滑,剥夺了他们在湿滑路况下“飙车”的自主体验。现代汽车中,车身动态控制系统(如宝马的DSC和DTC)设计初衷是保护驾驶者避免失控,但对于寻求极限驾驶感受的用户来说,这种限制有时显得“管得太严”。
对专业赛道或极限驾驶者来说,关闭或调整这些系统成为常态操作,但普通用户须了解相关风险和操作方法。智能辅助也渗透进停车环节,自动泊车系统在日常生活中是极大的便利。然而,部分高端车型因传感器死角或软件算法错误,出现了尴尬的停车失误。例如某豪华电动车品牌曾录得车辆自动泊车时撞击路灯杆或尝试停入不可用车位的情况,尽管未造成人员伤害,却严重影响品牌形象及用户体验。和其他智能辅助系统一样,自动泊车技术在复杂环境下仍有改进空间,其精准度和可靠性取决于环境识别能力和算法优化。有观点认为,汽车智能技术的发展已进入“助手与驾驶者权力博弈”的新阶段。
汽车技术本质上是基于规则与数据训练的算法,而人类司机则充满变数和判断。两者在快速变化的交通环境中如何实现更有效的配合,是当前技术进步亟需解决的难题。驾驶者需清楚这些辅助系统并非完全自动驾驶,它们是专为辅助设计,未能代替人的判断。过度依赖可能会导致注意力松懈,从而引发严重后果。“教会”自己如何操作和管理这些智能工具,包括熟悉手册、了解功能的局限,以及在遇到系统异常时及时切换回手动控制,是安全驾驶的关键。同时,将异常事件及系统故障反馈给制造商,促使他们优化算法,是广大车主应尽的责任。
可见,汽车“超越”驾驶员的智慧并非总是福音,它揭示了目前智能驾驶技术中的不完善与严峻挑战。只有当人类驾驶员深刻理解和合理驾驭这些技术时,智能汽车才能真正发挥其安全效益和便捷优势。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与法规完善,智能驾驶有望在更安全、更智能的基础上迈向完全自动化,真正解放驾驶者。然而在那之前,驾乘者既要感谢汽车“看护”自己的安全,也要警惕汽车过度“自作主张”的潜在风险。毕竟,当汽车比人聪明时,如何建立合理的“人机互动”关系,仍是科技与安全领域的巨大考验。在这个智能时代,既不要盲目依赖,也不要轻视辅助技术的力量,方能既享受科技红利,又保护自身和他人安全。
汽车不仅是在看路,更在“看”你;这场智能与司机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