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作为加密货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数字经济和传统金融日益融合的当下,成为监管关注的焦点。近期,美国参议院通过的GENIUS法案标志着稳定币监管的重大突破,也暴露出制度派力量在阻止该法案过程中遭遇的挫败。制度派代表人物如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利用多重修正案手段尝试阻挠法案推进,但最终未能如愿,这一局面反映了监管环境与数字金融创新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博弈。过去几年,沃伦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加里·詹斯勒对加密行业展开了强烈的监管攻势。2021年,通过《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中的“去中心化金融经纪人规则”,试图要求区块链协议和节点运营商收集每一个钱包持有者的身份信息。这项规定因操作层面的不现实性和过度监管被业内普遍诟病,不仅加重了区块链运营商的合规负担,更引发了社区对监管过度干预创新的担忧。
该规则后来因几乎无人能够完全遵守,最终宣告失败,这成为加密行业抵御制度派过度监管的重要胜利。GENIUS法案的诞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旨在为稳定币设定明确的法律框架,保障创新可持续发展,同时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沃伦作为该法案起草者,采取了多达72项修正案,极力压制法案的进展。她提议对稳定币发行人施加极其苛刻的义务,要求持续监控和报告所有下游非法交易,这在行业内被视为不切实际且令市场难以承受的负担。实际上,要求货币发行方终身负责每笔潜在犯罪交易,无异于将美国财政部置于不合理的监管压力之下。此举引发业内严重反弹,批评者认为这不仅阻碍了金融创新,还可能助长传统大型银行的利益,因为这些银行有资源应对高强度的合规要求,而小型加密平台则可能被挤出市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主党参议员吉琳德表现出较为务实的态度,拒绝沃伦的过激修正案,支持通过稳定币推动美元的国际地位,反对任何可能导致美元被其他国家数字货币如人民币替代的政策。这种分歧凸显了民主党内部关于加密货币监管的多元视角,以及对美国金融主导权的战略考量。值得注意的是,沃伦的监管攻势虽然未能阻止法案,但部分修正案成功引入了针对政府高级官员利益冲突的限制,借助诸如阿布扎比MGX利用特朗普家族相关稳定币与币安展开大额交易的案例,引发公众和议会对监管漏洞的关注。通过这种策略,沃伦及其支持者试图加强对稳定币背后资本流向与政治联系的监察。从更大格局来看,这场围绕稳定币法案的政治角逐不仅代表了对加密资产风险的合理防范,也反映出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数字技术之间权力和话语权的争夺。大型银行如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和花旗等,纷纷推出自己的稳定币项目,以期借助合规优势拓展数字金融版图。
沃伦在某种程度上无意中扶持了这些巨头,因其繁重的合规要求让新兴的灵活平台难以生存,助长了银行业通过数字货币夺回主导权的可能。综合来看,GENIUS法案的通过是美国加密监管迈出的重要一步,既为行业提供法律确定性,又彰显了制度派力量在面对新兴金融形态时的适应与妥协。加密社区应警惕制度派有时充满策略性的监管攻势,理解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把握机遇推动合理合规的创新发展。未来,美国乃至全球的稳定币监管将继续演化,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和促进金融创新间寻求平衡。此次制度派未能杀死稳定币法案,实际上为数字货币生态翻开了新篇章,开启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密行业参与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投资者应从中汲取经验,关注技术发展与政策环境的互动,推动构建健康、透明且可持续的数字金融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