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广泛应用,人类的沟通方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文字到口语的语言表达,人工智能正逐步成为塑造人类文化的一股新兴力量。近期的一项实证研究通过对大量人类口语内容的分析,揭示了大型语言模型在口语交流中影响力的实际证据,这不仅为我们理解人机文化互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语言多样性和文化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 语言是人类文化最核心的载体,历经文字发明、印刷术、电视和社交媒体等多次重要技术革新,每一次都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人类思维模式。而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如ChatGPT,则代表了最新一代的沟通媒介。它们基于庞大的人类语言数据训练,不仅能够生成符合语境的文本,同时在生成内容中自带某些文化模式。
这些模式经过人与机器的双向互动,被重新融入人类的日常表达之中,从而开始形成一种新颖的文化反馈循环。 这项由Hiromu Yakura及其团队在2024年至2025年间进行的研究,收集并分析了超过74万小时的YouTube学术演讲和近77万集多学科播客对话,采用先进的经济计量因果推断方法,检验ChatGPT发布后人类口语词汇的变化。分析结果显示,一些由ChatGPT偏好生成的词汇,例如“delve(深入探讨)”、“comprehend(理解)”、“boast(自夸)”、“swift(迅速)”以及“meticulous(一丝不苟)”,在人类口语中出现频率显著提升。这一发现说明,机器不仅被动吸收人类文化,也能主动塑造人类语言风貌。 这种语言使用上的细微但显著的变化,代表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在人工智能时代,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呈现双向互动和循环的复杂关系。机器学习模型在学习人类语言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生成了某些文化特征,当这些特征通过人与机器的交流被人类吸收和模仿时,文化传播的边界开始模糊。
人类社会的言语风格、表达习惯甚至思维框架,可能逐渐与人工智能产生的内容趋同,形成一种新时代的语境生态。 此研究不仅提醒我们关注语言演变的最新趋势,还引发对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的深思。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语言作为文化身份的象征,其纯粹性和差异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若大型语言模型主导的表达模式普及而忽视传统方言和文化习俗,可能加速某些语言和文化的同质化,削弱全球文化的多样性。 此外,人工智能对语言的影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包括舆论引导、信息传播和知识生产等各个层面。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普及和可靠性争议,使得操纵语言和信息的风险增大。
具有强大语言生成能力的模型能够在大规模传播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对事实的理解和价值判断。如何平衡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与潜在的语言操控风险,成为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和社会各界亟需共同思考的问题。 未来的研究方向也因此变得多样且紧迫。深入剖析大型语言模型如何参与语言生态的演变,有助于推动更加包容和安全的人工智能应用。同时,应加强多语种、多文化背景下的研究,防止单一文化偏好或语言模型的主导效应,保护世界语言和文化的丰富性。技术开发者应当注重模型训练数据的多样性和公平性,促进技术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敏感性。
大型语言模型已经从单纯的工具转变为文化传播的参与者和塑造者。它们不仅是人类创造的产物,更成为文化进化进程中的新角色。这场由人工智能引领的语言变革,折射出演化中的技术与文化关系,也开启了我们重新定义人机共创文化的时代。理解并积极应对这种变革,将帮助人类更好地驾驭科技赋能的未来沟通模式,保障语言作为文化纽带的生命力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