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难题,特别是在工业化国家,肥胖率持续攀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传统观点普遍认为,肥胖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运动,消耗的热量不足导致脂肪堆积。然而,近期一项规模宏大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揭示了高热量饮食在推动肥胖流行中的决定性作用。科学家们发现,摄入过多的热量,尤其是来自超加工食品(ultra processed foods,简称UPFs)的热量,远比运动量不足更直接地影响了人体的脂肪积累和体重增加。 这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由阿曼达·麦克格罗斯基(Amanda McGrosky)及其团队主持,涵盖了全球34个人口来自六大洲的4213名18至60岁成人。这一跨文化、多样化样本包括了狩猎采集者、牧民、农民以及工业化社会居民等多种生活方式的人群,为深入剖析肥胖成因提供了宝贵数据。
研究重点探讨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人群的总能量消耗(Total Energy Expenditure,TEE)、活动能量消耗(Activity Energy Expenditure,AEE)和基础代谢能量消耗(Basal Energy Expenditure,BEE)与肥胖指标——体脂百分比和体质指数(BMI)之间的关系。活动能量消耗主要用来衡量运动所消耗的能量,是总能量消耗减去基础代谢消耗后的结果。 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对样本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类后,团队得到的初步结果显示,经济条件越发达的地区,身体总体的能量消耗也越高,体重、BMI和体脂率也呈现上升趋势。这一现象表面看来似乎支持了肥胖与缺乏运动有关的推论,经济发达地区人们肥胖更普遍,应是运动量较少导致的热量过剩。 但是深入调控了年龄、性别和个体体型这些变量后,结果却发生了转变。调整后的数据显示,基础代谢和总能量消耗并非随着经济发展而显著增加,活动能量消耗反而在较发达地区仍保持较高水平。
这意味着肥胖并非因运动量较低所致。换句话说,即便在运动量相对足够的情况下,肥胖率依然在经济发达国家较高,这一发现有效推翻了“缺乏运动是肥胖主因”的传统观点。 团队进一步将视角投向饮食因素,特别是超加工食品的摄入比例。超加工食品包括加工肉类、预制餐食、甜点等高糖、高脂、高盐且营养密度低的食物,因其便捷、口感好而在现代生活中被大量消费。研究显示,摄入超加工食品所占饮食总体的比例与体脂率呈现明显正相关,说明高热量且营养失衡的饮食是导致肥胖率上升的主推手。 科学家们指出,超加工食品由于其“极富诱惑性、能量密度高、营养成分不均衡”而容易破坏人体的饱腹信号调节机制,从而促使个体过度进食。
加之加工工艺增高了摄入热量被身体吸收的比例,相较自然食品更易导致摄入能量过剩,体重累积增加。 尽管研究强调热量摄入的决定性作用,但作者并未否定运动的积极作用。规律运动依旧是预防慢性疾病、改善心肺功能和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对减肥而言,运动虽不足以单独抵消高热量饮食带来的热量过剩,但结合合理饮食方案,仍是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项研究推动我们重新审视肥胖形成的机制,促使公共健康政策更加关注减少超加工食品的消费。倡导多摄入天然、低加工度的食物,提升公众的营养意识,是解决肥胖危机的重要策略。
同时,进一步科学研究超加工食品对生理机制的影响,有助于揭示肥胖背后的复杂路径,为精准营养干预提供理论证据。 对个体而言,保持健康体重首先应关注饮食的质量与总热量摄入。简单增加运动量难以弥补热量摄入过量带来的负面效应。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的超加工食品,选择丰富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有助于控制热量摄入,改善体脂情况。 此外,社会层面的综合干预也非常关键。政策制定者应推动食品行业降低超加工食品的普及度,设立相关的健康饮食指导标准,同时普及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知识。
鼓励社区举办健康饮食和运动推广活动以增强公众参与感和健康意识。 总之,肥胖并非单一因缺乏运动而生,而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前最新科学证据力证,高热量饮食特别是超加工食品的摄入才是全球肥胖率飙升的关键因素。通过改善饮食结构、注重营养品质与适当运动双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这一健康危机,为全人类创造更健康的生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