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最高法院以拒绝受理的方式终结了一起备受关注的版权侵权诉讼案件,该案指控流行歌手艾德·希兰在其2014年大热单曲《Thinking Out Loud》中非法借鉴了已故传奇歌手马文·盖伊1973年经典之作《Let's Get It On》中的音乐元素。这一判决不仅再次表明美国司法系统对音乐版权保护尺度的灵活把控,也对音乐创作、版权持有人权益保护及未来类似诉讼产生深远影响。 这场由投资巨头大卫·普尔曼旗下公司Structured Asset Sales发起的诉讼,称希兰在旋律、和声及节奏等核心音乐元素上与盖伊的名曲存在高度相似并涉嫌侵权。Structured Asset Sales拥有该歌曲部分版权,且长期致力于维护版权权益。然而,从地方法院到第二巡回上诉法院再到最高法院,此案件持续遭遇法律门槛,最终最高法院明确拒绝了复审请求。 早在2023年,美国纽约地方法院法官路易斯·斯坦顿便裁定,希兰作品中被质疑的音乐元素过于常见,不具备版权录保护资格。
该裁决被第二巡回上诉法院维持,同时否决了控方请求法院考虑未提交版权处备案的额外音乐元素的主张。此判决体现了法院对音乐作品中通用元素与原创性成分的精确界定,也反映了司法对防止版权滥诉的防范责任。 此外,同年在另一场由盖伊合作者埃德·汤森德继承人提起的类似诉讼中,纽约联邦法院陪审团亦判定希兰无侵权行为。希兰在庭外表示,面对侵权指控时,音乐创作者的辛勤付出常常被忽视,音乐产业应更尊重原创劳动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Structured Asset Sales尚针对《Let's Get It On》的音频录音版权提起了另一起诉讼,但该案件目前正处于暂停阶段。业内分析认为,当前判决为未来涉及音乐版权诉讼的处理提供了重要参考标准,尤其在判断音乐元素是否构成版权保护时,法院更倾向于保护公共领域及共同财产,避免过度扩张版权范围对音乐创作自由的限制。
这起案件的判决不仅事关艾德·希兰个人及其音乐事业,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对音乐版权保护机制的重新审视。音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伴随着数字化传播加速,版权纠纷日益频发,如何在保障原创作者利益与促进文化交流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业界与法律界共同关注的难题。 专家指出,版权保护必须精确识别原创性与公共领域的界限,法律在界定时需要考虑音乐创作的普遍特征及多样表现形式,避免因版权保护过宽反而扼杀艺术创新和行业活力。同时,音乐版权权利人也需积极配合完善版权登记和管理体系,提升版权保护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此次最高法院的裁决对未来类似案件具有示范效应,提醒版权权益方在提起诉讼时应具备充分事实依据与法律支撑,避免草率发起诉讼行为,保护音乐人创作热情和产业健康发展。同时也强化了音乐人和版权持有人对音乐作品原创性的重视,促使行业持续推动版权保护法律改革及实践创新。
总体来看,美国最高法院对艾德·希兰版权诉讼的终审抉择,再次彰显了版权法在音乐领域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司法机构在面对不断变化的音乐制作和传播环境时,需要以审慎、公正的态度审视每一起版权纠纷,维护创作者权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和谐统一。 未来,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影响音乐版权保护格局,如何通过法律创新与技术手段协同促进音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成长,成为业内和法律界共同关注的重点议题。艾德·希兰诉讼案的终结,为版权法律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启示着全球音乐版权保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