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英国出现了一系列震惊社会的遗嘱伪造诈骗案件,犯罪团伙通过非法手段盗取死者财富,涉案金额累计数百万英镑。这些案件不仅使死者的合法继承人陷入困境,更暴露出英国遗嘱认证系统存在的严重漏洞,犯罪分子正巧妙地利用这些漏洞实施犯罪,从而获得非法利益。这种欺诈手法的典型表现是伪造虚假的遗嘱,以达到骗取遗产的目的,受害者往往是死者的亲属或者合法继承人,而无辜的死者遗产却被无良犯罪分子侵占,令社会震惊和愤慨。 案例方面,受害人Lisa和Nicole两姐妹的遭遇令人心碎。她们在2023年被告知继承了已故姨妈Christine Harverson的庞大遗产,包括位于伦敦温布尔登价值近百万英镑的房产。然而,意外的是,一名自称是“至亲好友”的匈牙利男子突然出现,递交了一份2016年的遗嘱,声称自己是唯一继承人,并担任遗嘱执行人。
多项事实动态都表明该遗嘱存在诸多疑点。 Christine长期患病且行动不便,2016年几乎不曾接待访客,而该男子所谓的“居住地址”竟是一栋直到2021年才建成的公寓楼。邻居和朋友们均未听闻过这位男子的存在,而该遗嘱也将Christine的丈夫排除在继承名单之外,这在法律层面显然难以成立。同时,由于房产是夫妻共有,未经配偶同意不可能单方面遗赠。警方与遗嘱认证服务在调查后却未采取实质行动,建议受害家庭通过昂贵的民事诉讼程序为自己讨回公道,令受害人深感绝望。 除了此案,BBC的深入调查揭示了在英格兰南部存在一张庞大的诈骗网络,他们通过快速提交伪造遗嘱,从政府开放的“无遗嘱财产登记”中寻找目标,填写虚假文件,成功骗取了大量遗产。
该登记平台旨在合法帮助无遗嘱情况的继承人,但却被不法分子利用,注册虚假遗嘱加快获得遗产认证。而英国自2017年起遗嘱认证系统全面上线数字化,也加剧了系统的脆弱性。现行机制主要依赖线上申报,申请者仅需声明税务缴纳状况且无须提交实质性证明,这使得税务欺诈层出不穷。很多诈骗者将财产申报金额划低,避免支付高额的遗产税,导致国家财政损失严重。 另一典型案例是Charles Haxton的遗产纠纷。Haxton生前住在伦敦东南部一处普通的排屋内,无明显亲属。
当他去世后,名字出现在无遗嘱登记名单上,一家孝顺的亲戚受邀参与继承调查。但同时,一名同样来自匈牙利的男子递交了遗嘱,声称自己是遗产唯一继承人,获得了两处房产,远超申报金额,让人震惊的是其中一处根本不是死者名下。此案中遗嘱书写格式、签名风格与前述诈骗遗嘱惊人相似,专业笔迹鉴定师断言极可能是同一人伪造,显示出诈骗团伙的高度组织化和专业程度。 遗嘱的签名证人为死者并不熟悉的人,甚至有被伪造迹象,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遗嘱的虚假。受害财产往往被迅速清空,房屋遭到恶意破坏或被非法改造,部分被用作非法场所,如大麻种植基地,诱发更广泛的社会安全隐患。至于这些非法遗嘱的受益者,调查发现多人与复杂交织的公司网络有关,其中涉及的几名匈牙利人关联多家公司,并有账户和注册地址涉嫌虚假,呈现出典型的洗钱和非法资金转移特征。
从法律和制度层面看,英国当前的遗嘱认证制度存在明显短板。遗嘱认证流程已基本电子化,取消了以往区域性遗嘱办公室由工作人员审核和亲自见证申请人的环节,导致人工监督和风险判别大幅削弱。专家指出,过度依赖自动化系统权衡成本,忽视了案件复杂性与潜在的欺诈风险,使该系统易受恶意利用。 此外,政府注册“无遗嘱财产”名单的透明度反而被犯罪分子利用,成为犯罪“金矿”。合法“寻亲者”本意帮助合法继承人,但缺少严密核查机制,也致使一些诈骗者混入其中。税务申报环节形同虚设,继承人申报价值经常远低于实际,税务部门缺乏及时严查能力,加剧了损失。
执法部门在接到报案时态度消极,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类犯罪的猖獗。传统上刑事机构往往认为遗嘱伪造属民事纠纷范畴,不轻易介入调查,令受害者难以依靠法律途径追回损失,形成了“打击力度不足,犯罪成本低廉”的局面。改革亟待建立完善的刑事认定标准和跨部门协作机制,提高案件发现率和处理效率。 面对这一情况,专家呼吁政府重视遗嘱认证系统改革,建议恢复部分人工审核环节,引入现代化的风险检测技术,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提升异常申请识别能力。税务部门应针对高风险遗产重点审计,杜绝价值申报造假。建立更为严格的遗嘱签署和见证规程,严格核查继承人身份和遗嘱真实性。
此外,提高公众遗嘱规划和财产保护意识也是防范此类诈骗的有效途径。死者生前应妥善管理遗嘱文件,确保亲属知晓并安全保管,减少无遗嘱遗产出现的可能性。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对继承人提供更多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利用合法渠道,以防被骗。 总之,遗嘱伪造案件暴露了英国遗嘱认证制度的巨大漏洞,诈骗团伙通过精心伪造文件,利用数字化流程漏洞,掠夺死者财产,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惨痛伤害。只有通过技术革新、制度完善和法律强化,同时提高公众防范意识,才能有效抵御这种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保护死者尊严与合法继承人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当前形势下,这一问题亟需被摆上议事日程,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行动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