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法律服务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律师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辅助案件法律研究和文书撰写的现象日益普遍。然而,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和监管指导的滞后,部分律师在借助AI整理证据、引用法律条文和判例时,出现了虚假引用甚至伪造法庭文书的情况,引发了公众和法律界的广泛关注。高等法院近期审理的几起假引用案件标志着这一问题进入了一个重要节点。法院虽然未对涉事律师启用藐视法庭的程序追责,但明确表示将案件移交给相关监管机构进行进一步调查和处理。此次案件的判决体现了司法系统在面对新兴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时的审慎态度,同时也揭示了行业未来监管的紧迫需求。具体案件涉及两名律师及一位准律师,其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研究过程中,未能有效核实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导致将不存在的判例和错误引用提交法院。
法院判决中,法官特别强调律师在履行职业职责时,负有确保提交材料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专业责任,不能依赖客户或人工智能产生的内容而忽视核查。高等法院裁定,虽然不符合启动藐视法庭程序的门槛,但律师的行为足以引起行业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将视具体情况对相关律师展开纪律处分或其他监管措施。法官指出,人工智能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提升法律研究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需要现有的法律职业规范和监管框架进行适当调整和强化。律师界和监管机构已开始采取行动,应对由AI带来的问题。律师公会和律师行业监管机构均发布过关于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指导原则,强调人工智能辅助研究不能替代律师的专业判断和核查义务。同时,此次高等法院判决促使相关机构重新审视现行指导意见,考虑制定更加详细和强制性的规定,确保律师在利用AI技术的过程中,能够明辨是非,防止职业失误甚至伦理违规。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人工智能的使用虽不可避免,但不能让技术代替了法律人应有的谨慎和道德标准。律师应主动建立技术风险管理机制,加大对AI输出结果的核实力度,避免因疏忽导致不实信息进入司法程序,损害法庭公正性及公众信任。对于准律师及职业新人来说,此次事件也是一个警示。法律职业的入门和训练应更多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伦理教育,培养新一代法律从业人员对技术风险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社会公众对法律职业的高标准要求不会因技术进步而降低,反之,透明度和责任感是维持司法权威的基石。综上所述,假引用案件虽未直接引发藐视法庭的刑事或民事责任,但高等法院对律师专业操守的严格要求和及时移交监管的举措,标志着法律职业对AI时代挑战的积极应对。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律领域的不断普及,监管机构将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法律服务市场秩序,确保律师在利用新技术的同时,遵守诚信和职业伦理,维护司法公信力。对于律师来说,强化对人工智能产品性能及潜在错误的识别能力,严控引用材料的准确性,遵守监管要求,将是实现数字化转型与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