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通过了备受关注的《特朗普大法案》,标志着美国在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法案计划在2025年9月30日正式终止现行的7500美元电动车联邦税收抵免,这一举措对过去二十多年推动清洁能源转型的激励措施构成了重大削减。对于广大消费者和汽车制造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购买新电动车和二手电动车的财政刺激将大幅减少,相关商业模式也将面临巨大调整。电动车税收抵免的取消不仅影响消费者个人购车成本,也对企业电动车车队的采买产生深远影响。二手电动车的4000美元税收抵免同样被置于终结之列,商业车队可享受的7500美元抵免亦将随之消失,扭转整个市场的经济激励格局。除了购车税收抵免外,法案还终止了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替代燃料车辆加油设施抵免,后者的有效期限截止于2026年6月30日。
这意味着企业和物业所有者必须在短时间内抓住最后安装充电设施的优惠窗口,否则将失去这一政策红利。业内权威分析认为,随着补贴即将终止,2025年第三季度特斯拉等主流电动车制造商将迎来购买高峰。消费者为了抢占联邦税收抵免利润,可能加剧短期内的交付压力和供应链紧张局面,致使2025年第四季度陷入需求骤降的“悬崖效应”。除特斯拉以外,其他积极推动电动车转型的汽车品牌同样面临库存调整和价格竞争压力。值得关注的是,该法案无任何涉及年度电动车使用费的规定,解除了一些州可能新增车辆拥有成本的担忧。然而,税收抵免的取消势必减缓电动车整体的普及率增幅,对行业发展带来明显负面影响。
尽管购车相关激励遭到削弱,法案仍然保留了电池制造相关的45X制造税收抵免计划。特斯拉在内华达州的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工厂仍可按容量获得相应补助,但同时面临更严苛的国内供应链和原料配比要求,2026年至2030年期间本土化比例需逐年提升,从60%增至85%。针对供应环节中涉及的中国制造组件及合作方,《特朗普大法案》引入了严格限制,迫使电池和零部件供应商调整合作伙伴,减少与“外国关注实体”的关联,进而可能推高制造成本。当前美国具备磷酸铁锂电池生产能力的企业仅有LG Energy、Envision AESC及特斯拉三家,但总体产能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本土需求,供应瓶颈愈发突出,或对制造商争取税收抵免资格形成制约。另一方面,有关零排放汽车(ZEV)信用的生态体系也因该法案受到重创。美国联邦政府取消了部分对汽车制造商未达联盟燃油经济性标准的处罚,进而削弱了ZEV信用点的市场需求。
此外,环境保护署EPA撤销了加州及17州更严格排放标准的豁免权,使这些州无法制定和执行严格的零排放汽车销售目标和配套信用政策。这一系列政策变动对依赖出售ZEV信用实现收入的特斯拉带来了重大打击。虽然特斯拉仍能在欧洲等国际市场继续获得相关信用收益,但美国市场需求锐减将显著影响其定价策略和利润空间,整个行业内推行电动车战略的车企也将承受相应经济压力。除了交通领域,法案对可再生能源激励政策的调整同样广泛。现行针对住宅太阳能装置的30%税收抵免将于2025年底取消,190多项家庭节能改造措施的税收优惠也随之终止,包括热泵安装、住宅保温等项目。此外,针对风电和太阳能项目的清洁电力生产税收抵免将在2027年之后逐步取消,催生项目开发商争夺竣工时限的“抢装潮”。
虽然核能、地热和储能电池部门的支持期限有所延长,但它们同样面临中国设备限制的压力。而此前支持风电零部件先进制造的生产税收抵免项目,也将在2027年后停止,限制了依赖中国设备的工厂晋级资格。令人关注的另一个新措施是自2025年至2028年间,法案设立美国制造车辆购车贷款利息扣除政策。符合条款的美国产汽车消费者每年最多可扣除一万美元的贷款利息,该优惠针对中等收入群体,具备较为严格的家庭收入和车辆组装要求。这项举措有望缓解部分因联邦税收抵免取消带来的购车成本压力,但覆盖范围不限于电动车,对促进绿色能源车辆的直接刺激较为有限。法案实行多个过渡时间窗口,给行业参与者带来复杂的合规与调整挑战。
虽然电动车购车抵免于2025年9月底终止,可再生能源相关激励延续至2025年底及2026年中,制造业税收抵免继续发挥作用,但未来政策不确定性和成本考量将成为企业布局的重中之重。整体来看,《特朗普大法案》揭示了美国联邦层面对清洁能源支持力度的显著退缩,市场必须依靠州级政策和商业创新填补空白,未来的能源和交通转型之路充满挑战。该法案实施后,不仅仅是政策的改变,更将重塑依附于政府激励的产业生态。虽然其简明的削减措施减少了政策复杂性,但对经济和环境领域的负面连锁反应可能十分深远,值得业界密切观察与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