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治理环境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美国联邦政府的运作效率及执行能力成为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政府如何在满足民主程序和法律保障的前提下,提升行政效率,实现政策目标,是摆在行政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围绕政府评估体系的改革尝试,特别是《文书减少法案》(Paperwork Reduction Act)对政府流程和效率的影响,深入分析美国政府在人事管理、信息收集与流程优化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思路。 政府评估体系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所谓政府评估,通常涵盖对政策执行效果的监督与反馈,是闭环政策管理的核心环节。当前美国联邦政府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往往表现为“一锤子买卖”式的“瀑布”流程:立法机构通过法律后,执行机构被动承担规则制定与实施任务,而后续的反馈和调整机制缺失,导致很多立法政策难以精准落地。
改革的关键便在于建立完善的反馈循环,实现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 而要落地这些改革,政府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国家能力”(state capacity)。学界普遍将国家能力视为政府达成政策目标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以及简化的管理流程。美国联邦政府目前在人事选拔与管理方面存在显著障碍。尽管《1978年联邦文职人员改革法案》确立了基于绩效和公正的用人原则,但实际操作中因过度依赖形式化、程序化审查,导致优秀人才的识别和任用效率低下。 例如,在招聘环节,公职人员甄选往往依赖对简历与职位描述的字面匹配,过度强调自我评价问卷和形式合规,而限制专业领域专家进入审查流程。
这样的程序固然旨在减少主观偏见,却反而放大了对“游戏规则”的熟悉度而非能力本身的偏向。杰克·凯布尔(Jack Cable)案例是典型反映:该安全研究专家因无法在简历中完成机械复制而被多次淘汰,仅在多方干预后方才成功入职。这种流程上的僵化显著阻碍了政府吸纳青年技术人才的步伐,长期来看严重削弱了政府的创新动力。 与此同时,《文书减少法案》作为美国管理历史上的重要立法,意在减少政府部门向公众及企业强加的不必要信息提交负担。法案要求所有信息收集形式需提交至白宫监管的办公信息和规制事务办公室(OIRA)审查,通过公众咨询机制降低重复与无效的调查与申报工作。但事实上,这一过程由于涉及多轮公示、评论及回应,导致政府部门对于信息采集项目的审批周期往往长达九个月以上,严重制约了政府快速响应紧急政策需求的能力。
例如,在执行《芯片与科学法案》相关补助项目时,政府跨部门协调、信息征集审批的繁复程度,使得项目启动推迟,造成显著的资源浪费和时机成本。尽管有快速审批路径,类似政策只能在六个月内有效,后续仍需重新审查,等于循环回到原点。这种高强度、低效率的监管过程在表面上保护公众利益,但实际上也造成了政府自身运行效率的严重“滑铁卢”。 当政府效率和程序安全相互博弈时,如何寻得平衡成为艰难课题。正如改革倡议者詹妮弗·帕尔卡(Jennifer Pahlka)所言,当前政府组织中存在大量“停止能量”,即严格程序监管者通过条条框框限制执行部门的“启动能量”,使得真正推动政策落地的“建设者”陷入束缚。要破解这一困境,政府领导层必须理性权衡风险控制与效率之间的度,重点关注流程的“瘦身”和“去官僚化”,促使既能保护公众利益又能实现快速成果的制度设计。
这也引出政治意志与国家能力的内在张力。历史经验表明,政府在紧急状态下能够展示惊人的执行力,如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的经济刺激计划中环境影响评估大幅缩短,表明在明确的政治推动下,程序可以被快速调整。但在常态条件下,政治考量和利益斡旋往往使改革推迟,导致高效执行能力难以常态化普及。 另外,民主制度内置的多方制衡机制也加剧了行政效率难题。保护程序正义、防止权力滥用的法规层层递进,如《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和《行政程序法》(APA),虽然保障了社会多元利益的代表,却同样为反对派提供了一定的阻击点,使得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往往面临漫长审批甚至“搁浅”。这种现象不仅使得选民难以通过行政执行验证选举承诺,同时也激发了部分政治势力口中“政府低效透支”的不满情绪。
特别是在新兴的政府效率改革推动力量,如伊隆·马斯克和维维克·拉马斯瓦米领导的政府效率部(DOGE),力图通过大幅预算削减和行政瘦身,打破既有惯例。但改革倡导者如帕尔卡则提出不同的视角,强调政府必须拥有足量且训练有素的“建设型”人才,行政程序和监管不能单纯以裁员或撤销审批为目标,而是需要在保障效能和民主制衡中寻求新均衡。其实质是提升政府“状态容量”,深化政策与执行的联动反馈机制。 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被视为提升政府效能不可或缺的一环。从联邦数字服务处的再融资,到技术现代化基金的扩展,都旨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降低流程复杂度,提高数据共享和决策科学化水平,进而推动政策目标高效落实。这需要在政府内部建立更敏捷的组织文化,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跨部门协同与即时响应。
未来美国政府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避免“为了改革而改革”的空转,将流程简化与监管保障有机结合,确保政策执行不失公正、不被滥用且回应社会期待。改革者建议,应借鉴“绩效管理”理念,将人力资源与流程优化直接对接到具体政策目标和公众服务指标,构建动态调整机制,让政府真正成为“有执行力的政府”。 在这一进程中,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的政治分歧依然存在。民主党强调政府服务扩展与保护社会权益,倾向维护较为严密的程序监管;而共和党更关注裁减开支和提高效率,强调整顿政府“臃肿”。如何在这阵营分化的格局下推动跨党派合作,实现真正的政府改革,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总之,美国政府人事改革和行政效率提升是一场持久的制度革新之战。
借助技术现代化、流程再造和法律制度的动态调整,可以逐步减少不必要的纸面工作负担,激发政府官员和干部的积极性,促进政策目标的真正实现。而《文书减少法案》作为平衡信息监管与行政效率的重要法律,在未来改革中既需要坚持其初衷,也要与时俱进,推进更加灵活高效的审批机制。唯有如此,才能保障美国政府在民主制度框架内持续提升执行力,满足新时代公共治理的需求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