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来,加密货币的兴起为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与此同时,也促使了各种诈骗活动的增多。特别是在澳大利亚,诈骗电话中心针对澳大利亚人的活动日益猖獗,许多人被视为“易受害者”。根据一位曾在乌克兰工作过的前电话中心员工的说法,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根据这位名叫马克(化名)的前员工所述,澳大利亚人在诈骗技术方面被视为“易受害者”,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高收入和较低的警惕性。他指出,诈骗团伙认为澳大利亚人容易上当,因为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且对于加密货币的知识相对缺乏。这使得那些希望在加密市场中快速获利的人,成为了不法分子的目标。
马克还透露,很多诈骗电话中心在运营时,会有一个“黑名单”,不向某些国家的公民拨打电话,而美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这是因为骗子们普遍认为,美国执法机构的反应会非常迅速,尤其是联邦调查局(FBI)一旦介入,后果不堪设想。而相对而言,澳大利亚联邦警察(AFP)的行动却显得相对温和,通常不太会主动追查这些诈骗事件。这让诈骗集团更加肆无忌惮。 数据显示,2023年,澳大利亚政府的ScamWatch平台收到了约8600起加密货币相关诈骗的报告,受害者损失超过2.06亿澳元。可悲的是,这些数字还在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陷入了诈骗陷阱。
其中,82岁的悉尼退休老人皮特·博尔(Pieter Boele)就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者。博尔本以为自己遇到了投资机会,但最终损失接近70万澳元。他在接受采访时遗憾地表示:“我本该更加警惕,但我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危险的局面。” 针对这一问题,澳大利亚联邦警察正在采取行动,以打击这些日益猖獗的诈骗活动。警方通过联合网络犯罪协调中心(Joint Policing Cybercrime Coordination Centre, JPC3)和新近启动的“火焰行动”(Operation Firestorm)等项目,力求干预并瓦解这些犯罪组织。然而,尽管JPC3在努力打击诈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根据专家肯·甘博(Ken Gamble)的说法,该中心的资源仍然不足以应对每天不断涌现的庞大诈骗案件。
甘博表示,澳大利亚的诈骗情况令人担忧,简单的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法律保护和有效的监管。他指出,诈骗者往往使用高科技手段,伪装成可信赖的金融顾问,通过社交媒体、电子邮件或电话进行诱骗。在短时间内,受害者容易被误导,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许多人在意识到自己所受的骗之前,已经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此外,诈骗者对于受害者心理的掌握也十分透彻,他们通过建立信任和增加心理压力,让受害者在短时间内做出投资决策。这种情况在老年群体中尤为常见,他们对于现代金融工具和风险的理解相对薄弱,极容易成为诈骗的目标。
为了保护公民的安全,专家建议,受害者应该提高警惕,增强对加密货币的理解和知识。同时,政府也需要从政策层面加强对新兴金融犯罪的监管,提供更多的资源与支持,确保执法机构能及时有效地打击这些罪犯。 总而言之,澳大利亚人之所以被认为是“易受害者”,既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也有诈骗技术日益精妙的因素。面对不断变化的诈骗手法,澳大利亚不仅需要强化自身的法律和监管措施,也需要增强公民的金融素养。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这一不断扩大的犯罪活动,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