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海运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波动,尤其是从中国到美国的集装箱运输市场明显检测到订单数量的快速下降。根据SONAR集装箱指数数据显示,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海运订舱量同比下降了约50%,这一现象引起全球供应链上下游的高度关注。海运企业为应对需求下滑及运价压力,采取了多项策略,其中空载航行即“Blank Sailings”成为主要手段之一。空载航行指的是航运公司取消原有的部分船期计划,不安排船只航行,以减少运输能力的供应,从而在需求下降期间维护运价稳定并降低运营成本。空载航行的普遍实行不仅体现了货运市场的供需失衡,也反映了全球贸易环境和经济状况的深刻变化。 新冠疫情初期,由于港口拥堵和国际航运链条中断,海上集装箱的拒载率一度飙升,相关数据在此次订单下降中也出现类似高位,海运TEU(标准箱)拒载率自疫情早期的水平再度上升超过20%。
这在历史上几乎只有春节等传统假期或疫情爆发初期才曾出现。货运公司在面对大幅度订单萎缩时,不得不迅速调整运力配置,除了空载航行,使用较小船只以及暂停部分港口航线也成为常用策略。Flexport的数据显示,当前从中国到美国的运力下降速度甚至超过了疫情初期,反映出全球航运行业对新常态的快速反应。 虽然夏季的商品早已充斥于商店和仓库,然而秋季供应的潜在风险正在逐渐显现。空载航行等措施虽然短期内有效抑制了集装箱运价的剧烈下跌,但同时也增加了后续货物供应的不确定性。大量货物的滞留和运输能力的压缩,可能导致季节性商品流通受阻,进而影响零售环节的货源稳定。
业界普遍担忧,如果需求未能在未来几个月内出现明显回暖,持续的运力减少将对整体供应链产生连锁反应。 与此同时,运输和物流领域的盈利前景也普遍不乐观。在2025年的财报季,众多运输公司的业绩预期被不断下调。诸如Schneider National因关税因素调整增长预期,Heartland Express持续亏损,而Werner Enterpr ise面临多重挑战并拟定反弹计划。UPS则宣布大规模裁员以应对亚马逊业务的减少,这些迹象均反映了整个运输行业正承受着需求萎缩及市场重构的压力。 此外,结合多式联运和铁路运输市场的趋势分析,卡车运输与铁路间的竞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价。
长距离货运的招标拒绝率作为衡量运输市场饱和度和运价压力的关键指标,显示主要枢纽城市如洛杉矶和亚特兰大的长途招标拒绝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承运商几乎承接所有合约货物,市场供大于求的状态使得货主在现货卡车市场能获得更优惠的运输价格。以亚特兰大至芝加哥的运输线路为例,现货市场每英里运费仅为1.35美元,远低于合同运费和多式联运费用,这种价格倒挂体现了运输需求疲软及竞争加剧的局面。 航运企业利用空载航行应对消费疲软的策略,虽然能够短期稳住成本和价格,但长期来看,全球供应链仍面临结构性调整的考验。目前贸易格局受宏观经济环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多重影响,海运市场的波动和调整正成为新常态的一部分。未来,运输业者需要在灵活调度运力与保证供应链稳定之间寻找平衡,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消费者端,尤其是零售商应加强供应链管理和库存优化,提前识别季节性需求的变化,以应对潜在的货物供应风险。
同时,企业数字化和智能物流的应用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数据驱动的运营决策来拥抱市场不确定性,提升响应能力。航运企业和物流服务提供商亦需加快技术创新,提升服务弹性和效率,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先进手段实现运输路径优化和实时监控,降低空载航行和运力闲置带来的损失。 总之,全球海运市场正处于转型关键期。航运公司通过空载航行等措施应对订单大幅下降的现象,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刻变化与复杂挑战。伴随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调整,供应链的韧性和运输效率将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各方需密切关注货运趋势,积极调整策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障全球贸易的畅通与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