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正不断重塑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竞争格局。大量企业投入巨资发展AI技术,期望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效率、优化服务,获得更大的市场优势。然而,一项针对超过一千名高级业务和技术高管的调研显示,尽管95%的企业已经投资AI技术,但仅有14%的企业成功将AI战略与人才培养、业务增长目标相结合,近半数CEO表示他们的员工对AI持抵触甚至敌对态度。这一现象揭示了企业在推动AI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难题。员工的抵触心理不仅影响技术落地,更制约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深入分析这一状况的成因及其影响,对于企业实现AI赋能、促进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员工对AI的抵触情绪主要缘于担忧自身职业安全、缺乏信任以及技能不足等多重因素。首先,AI被视为自动化和替代人力劳动的象征,员工担心自身岗位被替代,导致失业风险加大。尤其是在对新技术理解有限的情况下,这种焦虑情绪更为普遍和强烈。其次,缺乏对AI技术的充分了解和透明信息,使员工对AI的公正性和可靠性产生怀疑,进而产生抗拒心理。最后,大部分企业未能有效进行员工技能评估或培训,导致员工无法掌握必需的数字化技能,增加了对转型适应能力的担忧。企业面临这一三重挑战,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严重阻碍AI的落地应用和企业转型发展。
面对员工的抵触和技术落差,部分企业已开始尝试建立完善的变革管理机制。调研结果显示,那些被称为“AI领先者”的企业更有可能实施系统化的变革管理策略,有效协调技术应用与员工心理预期,减少员工对AI的恐惧和抵抗。这些企业通常能够清晰识别员工技能储备,针对不同层级和岗位设计定制化培训计划,确保现有员工能够顺利掌握AI工具并发挥其价值。同时,AI领先企业重视建立公开透明的沟通渠道,让员工了解AI的工作原理、应用场景及组织愿景,从而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相比之下,缺乏规划和准备的企业往往指望员工主动适应AI变革,忽视了人力资源的系统支持,导致抵触情绪持续发酵,影响整体变革进程。各行各业的员工对AI的准备程度和接受度存在显著差异。
金融、银行和保险行业由于对技术依赖较强,员工对AI的认知和技能相对较高,抵触情绪较轻。而医疗行业则表现出较低的准备率和较大的抵触心理,这与医疗行业员工面对患者安全和专业伦理的严苛要求密切相关。此外,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员工对AI的态度也有所不同,这对跨国企业的AI推广提出了更大挑战。要破解这一瓶颈,企业应在技术投入之外,优先考虑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首先,需要对员工现有技能和知识进行全面盘点,识别技能差距,制定长远的技能提升路线图。这不仅涵盖技术操作层面,也须涵盖数据思维、创新精神及跨部门协作能力等软技能培养。
其次,建立良好的变革管理体系至关重要。企业应设立专门团队负责AI变革推进,设计符合企业文化的沟通与激励机制,及时了解并回应员工的关注与顾虑。对员工的职业发展给予充分保障,提供转岗和再培训机会,化解其对职业安全的担忧。第三,增强透明度和信任感。通过举办讲座、工作坊和实际操作演练,帮助员工更直观理解AI的应用方式和优势,将AI视为增强自身能力的助力而非威胁。企业领导层也需以身作则,积极推动一个包容开放的AI文化,激发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此外,政府和行业组织也应发挥引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培训、劳动力转型及社会保障,促进AI技术在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总体来看,人工智能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正加速重塑产业生态。然而,员工的抵触和技能不匹配问题极大影响了 AI 的普及和有效利用。未来企业若能将AI战略与人才战略深度融合,强调员工的技能赋能和变革管理,将有效消解抵触心理,提升员工对AI的接受度与参与感,推动企业迈向智能化新时代。如何破解员工对AI的抵触,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唯有通过系统的规划和全员支持,企业才能真正释放AI的潜能,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宏伟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