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动汽车(EV)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作为该行业的领军人物,埃隆·马斯克不仅是特斯拉和SpaceX的创始人,更是美国电动汽车政策倡导的积极推动者。然而,随着特朗普政府所提出的“预算和解法案”进入国会审议,马斯克公开站出来反对该法案,并称之为“充满猪肉项目的可憎畸形”。这场围绕预算法案的争议,不仅关乎美国政府财政政策,也直指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的竞争力和战略布局。 特朗普的预算和解法案规模庞大,长达一千零三十八页,内容涵盖医疗保健、营养补贴以及能源政策等多个关键领域。马斯克之所以反对,主要原因在于法案中包含多项可能损害特斯拉及整个美国电动车产业的条款。
法案拟议废除高达七千五百美元的电动车税收抵免,这是过去数年帮助特斯拉和其他电动车制造商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激励措施。此外,法案还拟逐步淘汰45X先进制造生产税收抵免,这对于激励电池制造商及关键供应链企业选择在美国投资建厂至关重要。 马斯克此前曾支持电动车税收抵免,认为这将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车并削弱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如今这一重大激励措施的撤销,势必导致美国本土电动车需求大幅下滑,从而影响电池制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的扩展速度。两位能源政策专家纳拉扬·苏布拉马尼安和米洛·麦克布赖德在《外交政策》杂志的分析文章中指出,若失去这些税收激励,美国将难以维持电动车关键矿产资源的本地及盟友供应链,反而进一步加大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领先优势。中国电动汽车近年来凭借更低价格及规模优势,迅速占据国际市场,甚至在欧洲电动汽车销量中超越特斯拉,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
此外,该预算法案拟对车辆排放标准进行放宽,导致传统汽车制造商减轻压力,减少对电动车和清洁能源车的投入。对于特斯拉来说,监管信用额度的销售一直是利润的重要来源。通过帮助其他汽车制造商达到排放标准,特斯拉能够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2024年,特斯拉因销售排放监管信用额度获得了27.6亿美元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3%,并贡献了近40%的净利润。若法案通过,放松的排放标准将打击这项收入来源,进一步削弱特斯拉的盈利能力。 令人关注的是,特朗普政府曾在埃隆·马斯克的请求下,通过行政命令设置了“政府效率部”——尝试在庞大的美国联邦预算中找到数万亿美元的开支削减空间。
马斯克领导的团队名为DOGE(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其承诺在财政支出中挤出至少数万亿节省。然而,最终仅确认约1500亿美元的削减建议,并且实际落实的经费削减规模远不及预期。尽管如此,特朗普法案中将使美国财政赤字增加约2.4万亿美元,这无疑违背了DOGE的初衷。随着马斯克于今年五月底结束了他的临时政府角色,他对预算法案的公开批评也显得愈加尖锐。 行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若预算法案保持现有条款,很难实现通过。一些共和党参议员已表示反对意见,反映出法案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然而,即使法案经过修改后通过,保留部分取消电动车激励的内容,也将严重打击美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力。电动车产业链的衰落将使美国失去在关键矿产资源开采、电池技术创新以及整车制造的领先地位。全球市场竞争将进一步转向供应链完整、成本优势明显的中国,重塑未来交通领域的力量对比。 马斯克的反对态度也引发市场的巨大波动。特斯拉股价在新闻公布后的当日大幅下挫超过14%,市值损失约1500亿美元,充分体现了投资人对该法案可能影响的担忧。马斯克此前因其多次的商业决策和政治立场表态引发争议,但这一次,他明确站在了美国电动车产业的战略高度上。
对美国政策制定者而言,如何平衡财政赤字管控和产业扶持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电动车和清洁能源的推广符合全球环保目标,也是美国迈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若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美国可能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失去在电动车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在全球范围内,电动车市场的发展步伐正不断加快。中国、日本、欧洲等地纷纷加码新能源汽车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相对稳固的产业生态。美国若在政策调整中短视处理,将导致技术人才流失、供应链外移和产业竞争力削弱。
埃隆·马斯克作为行业先锋,的确拥有推动创新与变革的力量,他的批评不仅仅是商业利益的表达,更是对美国未来产业战略定位的深刻警示。 未来几个月,美国国会的电动车政策讨论将成为关注焦点。对于特斯拉而言,保持现有补贴并推动新的激励措施,将是保障业务增长和技术领先的关键。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若希望在新能源领域重新定义全球竞争优势,则必须出台更具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政策体系,避免陷入预算紧缩和产业退缩的两难境地。 总而言之,埃隆·马斯克对特朗普预算和解法案的公开反对,揭示了美国电动车产业在政策层面面临的复杂挑战。这不仅是一次商业和政治的分歧,更是美国如何在全球绿色科技竞赛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战略抉择。
各方对此法案的继续关注和辩论,将决定未来美国新能源汽车生态的发展轨迹,并深刻影响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