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伊朗政府对遛狗行为的监管力度显著加强,引发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自2019年伊朗宣布禁止遛狗以来,由于执法宽松,许多狗主人并未过分担忧。然而,随着2025年多地检察官开始严厉执法,遛狗行为逐渐成为伊朗社会的敏感话题,甚至被定性为“明显的犯罪行为”。遛狗在伊朗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涉及复杂的宗教、文化和社会层面。伊朗官方将宠物狗视为西方文化影响的象征,同时根据伊斯兰教义,将狗视为“najes”(不洁净的动物)。最高领袖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曾发布训令,强调狗的唾液和毛发会使接触物品不洁,从而影响穆斯林的祷告有效性。
在伊朗,有关禁止狗进入公共场所的法规不仅是基于公共卫生和安全考虑,更深植于宗教信仰和文化认知中。多座城市的检察官纷纷发出公告,将遛狗和驾车带狗行为视为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以伊朗第二大城市马什哈德为例,检察官明确表示即将对违规者采取罚款、没收宠物或其他处罚措施,甚至将遛狗定义为对妇女和儿童的骚扰。此类言论体现了官方对遛狗行为潜在社会威胁的高度警觉。在这个背景下,遛狗不仅仅是简单的休闲活动,而被冠以“威胁公共健康和社会安宁”的严厉标签。然而,尽管官方不断收紧管理,伊朗许多宠物主人依旧坚守对爱犬的陪护权利。
宠物文化在伊朗尤其是在大城市中迅速发展,宠物医院和兽医诊所数量激增,反映出宠物,特别是狗,已成为许多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伊朗宠物医疗界专家对官方的严厉措施持怀疑态度,认为类似道德管理的计划每年都会轮番上演。以兽医达穆恩·安萨里为例,他强调随着宠物在伊朗普及,从根本上消除宠物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宠物在伊朗许多家庭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包括诸多宗教家庭也开始接受和喜爱宠物狗。同时,遛狗行为亦被一部分民众视为对政府严格执政的隐形抗议,象征着对个人自由和生活方式的坚持。不同地区的执法力度有所差异,部分地区采取严厉措施扣押车辆、取缔非法宠物商店和部分兽医诊所,以控制遛狗现象。
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宠物市场和医疗服务依然繁荣,显示出民众对宠物的热情未减,尽管存在执法风险。国际社会对于伊朗的这一政策反应复杂,部分人认为该举措限制了基本生活自由,对宠物权利缺乏尊重;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伊朗社会文化和宗教价值观的体现,政府有权通过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健康。值得注意的是,遛狗禁令背后还隐藏着伊朗复杂的经济和社会议题。一些强硬派政治人物批评宠物产业繁荣浪费宝贵经济资源,认为相关资金本应用于解决伊朗面临的经济困难。伊朗经济长期受制裁与内部困境,对于宠物消费的高额花费,引发了不小的社会争议。总的来说,伊朗遛狗政策是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与传统宗教文化激烈碰撞的缩影。
它不仅反映了伊朗当局对维护宗教纯洁性的坚持,也揭示了普通民众对于现代生活方式与个人自由的一种渴望。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现代观念的渗透,伊朗宠物文化可能仍将持续增长,官方与民间之间的矛盾与权衡也将成为观察这一国家社会变迁的重要切入口。对于广泛关注人权和文化多样性的国际社会而言,伊朗遛狗风波提供了一个理解伊斯兰传统与现代生活理念如何交织发展的独特视角。它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法律与社会规范如何不断调整,适应社会成员不断变化的需求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