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反垄断议题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升温,科技巨头面临前所未有的法律审视。其中,Facebook母公司Meta及其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成为焦点人物。2025年4月,Facebook反垄断案迎来重大进展,扎克伯格亲自出庭作证,他的言辞和内部文件揭示出对竞争对手的明显敌意和垄断意图,最终导致他在此案中“亲自败诉”。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Facebook长期以来可能存在的反竞争行为,也加剧了公众和监管机构对大型科技平台的关注。扎克伯格在庭上的表现和内部电子邮件记录构成了案件的重要证据,显示他在收购Instagram和WhatsApp时的真实动机以及之后对这些产品的运作策略。扎克伯格曾多次在内部备忘录中表达对Instagram快速成长的担忧,明确指出Instagram可能会成为Facebook的竞争威胁。
这些言论直接反驳了Meta方面声称收购行为是为了业务互补的辩解。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的执行团队内部亦存在对收购意图合法性的反思,甚至有财务总监警告这样做可能触犯反垄断法律,但扎克伯格明确表示其目的是“中和潜在竞争对手”。根据掌握的证据,购买Instagram后,Facebook迅速取消了自家相似产品的开发以避免内耗,这种“买下后放缓发展”的策略被称作“买或埋”(buy or bury),涉嫌通过降低竞争产品质量来维护其市场垄断地位。此外,Instagram用户明显感受到平台广告和推荐内容负担加重,这可以理解为隐性“提价”,即以用户时间和注意力作为货币,增加广告流量而减少用户体验。扎克伯格内部邮件也透露了这种策略背后的商业逻辑,即利用市场优势无惧竞争,推动广告负载,提升平台营收。这种做法无疑触及反垄断对价格和产品质量的核心关注点。
关于WhatsApp的收购,扎克伯格的言论同样反映了其消弭竞争风险的清晰意图。他曾向董事会坦言WhatsApp是Facebook面临的最大消费者风险,阻止在平台上投放广告以保留其用户基础,体现了对WhatsApp潜在竞争力的高度重视。这些行为强烈表明了Meta并非被动竞争者,而是在主动谋划封堵未来可能威胁其社交网络霸主地位的竞争方案。Meta试图将自身描绘成在多个领域与TikTok等外部应用竞争的“小玩家”,但扎克伯格及其管理团队内部对“个人社交网络”(PSN)市场的定义显示,公司意识到自身核心竞争对手实为其他社交平台,而非广义上的所有互联网内容平台。这种强调内部生态圈的认知,进一步突显了收购和策略布局背后的垄断逻辑。反垄断官司的挑战性在于证明垄断者的“心态”,即证明收购行为非出于正常商业拓展,而是为阻止竞争,故而扎克伯格那些自证其罪的电子邮件成为案件的关键突破口。
专家分析认为,这起案件在事实基础上已“政府先胜”,即使最终法院判决未必立即定罪,但对Meta及整个硅谷大佬的威慑和影响将深远。类似过去微软和IBM时代的反垄断行动,哪怕案件最终未完全成功,也促使科技巨头在市场行为上发生重大调整,推动生态环境更加公平开放。扎克伯格这种“数字文化”下的写作习惯,无意中成为他法庭上的最大敌人。复杂的商业策略往往以书面备忘录、邮件形式留存,反而使得原本难以言明的“目标动机”一览无遗。此案也因此成为数字时代反垄断法律实践的典型范例,强调了数据和文档证据在揭示企业行为中的关键作用。目前,竞争监管机构还面临如何准确界定市场范围的难题。
Meta力图将市场竞争定义为广义的视频和内容平台竞争,试图借此稀释其垄断地位的认定。然而,内部文件明确Meta视社交网络为独立且封闭的市场,与传统的内容分享平台存在本质区别。此判定对监管界而言极具参考价值,将指导未来针对大型社交平台和科技企业的更多反垄断行动。案件的另一焦点是政治因素的影响。尽管有传闻称政治人物可能插手干预审判,但目前案件得到两党广泛关注和支持,表明反垄断监管在美国政治环境中仍具较强独立性和延续性。长远来看,Facebook反垄断案及其领军人物扎克伯格的“亲自败诉”是对科技行业垄断行为的有力警示,对于维护互联网生态的健康发展和保障用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此案促使业内重新审视收购策略、市场权力的行使边界,以及大型平台在数字经济中的社会责任。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判决结果将影响未来网络服务的多样性和公平性,而投资者和企业也需高度关注监管趋严带来的风险与机遇。综上所述,马克·扎克伯格在Facebook反垄断案中的败诉并非简单个案,而是科技巨头商业模式与公共利益之间冲突的集中体现。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监管机构加强对市场垄断行为的审视势在必行,未来或将揭开更多类似案件,推动创新、公正和竞争并进的网络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