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还带来情感的共鸣和社交的连接。无论是独自聆听旋律,还是参与集体歌唱,人们对音乐的喜爱和享受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探讨这些差异的成因,其中文化、环境和心理因素被广泛研究,但遗传因素对音乐享受的作用却鲜少深入。瑞典科学家们利用大规模双生子样本,借助经典的双生子研究设计和高级结构方程模型,首次细致解析了音乐享受敏感性的遗传贡献,并发现了涵盖多个方面的多条遗传路径,为音乐的生物学基础提供强有力证据。该研究采用了2380对成人双生子,涵盖了近万名个体,通过有效测量他们的音乐奖励敏感性、音乐感知能力以及一般奖励敏感性,揭示了音乐享受不仅高度受遗传影响,而且其遗传影响在不同维度上表现出部分独立性。研究中的音乐奖励敏感性通过巴塞罗那音乐奖励问卷(BMRQ)来评估,该问卷全面涵盖音乐给个体带来的情感唤起、情绪调节、音乐探索欲望、身体感觉享受以及社交奖励这五大核心领域。
通过对这些维度的细致分析,科学家不仅测量了总的音乐享受程度,还探索了不同扇面之间遗传影响的联系程度。双生子研究设计的优势在于能够区分遗传力、共享环境力以及非共享环境力对行为特征的贡献。研究发现,音乐奖励敏感性的遗传力高达54%,意味着超过半数的个体差异可归因于遗传变异。这一比例与众多复杂行为特征相仿,反映了音乐欣赏作为高度复杂的情感体验,其背后的遗传基础不可忽视。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进一步展示音乐享受遗传影响中约70%是特异性的,独立于音乐感知能力和一般性奖励敏感性的遗传影响。这表明,专注于音乐的情感反应有着部分独自的遗传基础,与对音乐声响特性的辨识能力或对奖励整体反应机制有着不同的基因调控。
音乐感知能力包括节奏感、旋律辨识和音高感知,这些基本感知技能虽与音乐享受相关,但二者之间的遗传关联并不完整。一些个体即便在音乐感知上表现一般,却依然能够深度体验音乐带来的情感愉悦,反映了音乐享受的多元成因。环境方面的分析显示,非共享环境(即个体独有经验)对音乐享受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但共享环境(如家庭教育、文化氛围)在成年后影响有限。此外,社交环境虽重要,但在遗传贡献上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共享环境效应。这一发现与许多成年复杂行为特征相符,提示环境塑造更多体现在早期发展阶段,而遗传因素在成人人群中扮演更大角色。细化到音乐享受的各个维度,研究揭示这些方面的遗传影响既相互关联又存在差异。
音乐带来的情感唤起如感受到音乐激发的情绪和热忱,与身体感觉奖励(如因节拍舞动所获得的快乐)和社交奖励(通过音乐实现的社会联系感)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相关性,但并非完全一致。这暗示了音乐享受是由多个彼此部分独立的遗传路径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音乐感知能力与社交奖励维度之间体现了较强的遗传相关性,支持了音乐作为促进社会纽带的重要生物学理论。该观点强调,音乐不仅是被动的听觉感受,更是激发人与人连接的复杂机制。这项研究的设计采用了三变量的Cholesky分解模型,进一步阐述了音乐奖赏敏感性、音乐感知能力和一般奖励敏感性之间的遗传结构。数据清晰表明,音乐享受的部分遗传机制与对一般奖励的敏感性(如对食物、金钱等的愉悦反应)相区别,证明了音乐享受的独特性。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看,这表明音乐享受的基因基础可能代表了人类特有的心理适应,有助于增强社会协作和文化传承。随着该领域的深入,未来研究有望通过基因组关联研究等分子遗传学方法,精准定位影响音乐享受的具体基因变异和神经机制。对相关脑区的功能和结构变异,例如听觉皮层、奖赏系统(包含纹状体、腹侧被盖区和前额叶皮层)的基因调控,可能成为关键。研究还对跨文化的音乐享受遗传结构是否一致提出疑问,提示未来应扩展多元族群与不同年龄段的研究,以全面理解音乐感染力的遗传基础。对音乐享受的遗传理解,亦为音乐疗法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潜在的新视角。音乐因能激活脑内奖赏回路,改善情绪状态,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焦虑和慢性疼痛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鉴于个体间对音乐的愉悦体验存在遗传差异,个体化的音乐治疗方案设计可能成为未来趋势,提高疗效。总结而言,瑞典双生子研究揭示了音乐享受背后的复杂遗传结构,既体现了部分独特遗传路径,又反映了多维度相互交织的基因影响。音乐作为人类文化和心理体验的核心组成,其遗传基础的探究为破解音乐的神秘魅力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理解音乐如何塑造人类情感、认知与社交行为开辟新方向。探索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将促进音乐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行为遗传学的跨学科发展,助力构建丰富的人类音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