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令科学家和音乐爱好者着迷。为何“无意义的音调模式”能够激发人类如此强烈的情感体验?不同个体之间对音乐享受的差异又源于何处?瑞典科研团队通过对逾九千名双胞胎的深入研究,清晰地勾勒出音乐享受背后的遗传蓝图,揭示了个体音乐奖励敏感性的遗传基因及其与音乐感知能力和一般奖励敏感性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音乐享受不仅受遗传因素显著影响,还存在多条部分独立的遗传路径,展示了音乐享受的多维度遗传异质性。首先,研究使用了高度可靠的巴塞罗那音乐奖励问卷(BMRQ),评估音乐带给个体的愉悦感受以及音乐享受的五大细分领域,包括情感唤起、情绪调节、音乐探索、感官运动及社交奖励。通过对单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比较,科学家确定音乐奖励敏感性大约54%的变异可以用遗传因素来解释,展现出音乐享受的高度遗传性。更为引人关注的是,有70%的遗传影响与音乐感知能力和一般奖励敏感性没有重叠,表明音乐享受具备独立的遗传机制,而非单纯依赖于一般认知或奖赏处理机制。
这一发现拓宽了我们对基因如何影响音乐体验的认识,凸显遗传对音乐情感体验的特殊贡献。与此同时,音乐感知能力与一般奖励敏感性虽然与音乐奖励敏感性存在一定的表型相关,但它们的遗传关联却相对有限,说明音乐享受在遗传层面具有自身独特的影响因素。这种独特性或许源于脑中感知系统与奖赏系统的复杂交互,强化了音乐作为特定感官刺激产生愉悦的神经基础。深入的多变量分析进一步揭示,在音乐享受的五个细分领域中,遗传影响既相互关联又互有区别。个体在情感反应、情绪调节、音乐寻找、感官运动和社交奖励等不同方面的音乐喜好,均受到多条不同遗传路径的影响,呈现出遗传异质性的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音乐感知能力与社交奖励之间的遗传相关性显著高于其他方面,这支持了音乐促进社会纽带和群体协作的进化假说,即音乐不仅是娱乐的工具,更是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生物机制。
研究还探讨了环境因素对音乐奖励敏感性的贡献,发现非共享环境对个体差异也有显著影响,但共享环境的作用相对较弱。这也暗示,成年后的音乐享受更多受到个体独特经历的塑造而非家庭或社会环境的共性影响。遗传影响的这种独立性强化了未来基因组学研究的潜力,能够更精准地定位影响音乐享受的基因及其生物学机制。该研究基于经典的双胞胎设计,虽面临如平等环境假设等限制,但为揭示音乐之美中的遗传密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严谨的统计模型和大规模样本超越了以往研究的局限,实现了音乐享受遗传结构的细致刻画。未来研究可以结合神经影像学手段,探讨基因如何通过调控大脑听觉与奖赏网络,影响个体对音乐的深刻体验。
同时横向扩展至不同文化和族群,检验遗传机制的普适性和多样性,也是前沿课题所在。总之,此项研究不仅解答了长期以来关于音乐为何能触动灵魂的遗传层面疑问,还揭示了个体音乐喜好的多元起源和复杂生物学基础。音乐享受不单是环境塑造的结果,更是基因谱系中精妙演化的体现。未来透过遗传与神经科学的融合探索,必将为人类理解音乐的生物本质和情感魔力开拓更广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