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多极化趋势的加剧,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联盟的重要角色日益凸显,试图在国际舞台上挑战以西方主导的秩序。然而,金砖国家内部巨大的文化差异成为其深化合作的主要障碍。与文化背景相对统一、价值观念紧密相连的西方联盟相比,金砖国家的多元文化构成使其集体行动更为复杂且脆弱。探索这些文化壁垒对于理解金砖国家的合作潜力及其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国家联盟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文化上的高度凝聚力。以七国集团(G7)、北约(NATO)和“五眼联盟”为代表的西方集团,成员国大多拥有相似的历史根源和政治文化背景。
七国集团成员均为发达经济体,除了日本,其他均源自以基督教文化体系为主的西方社会,并共享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北约更是基于共同的政治理念,如个体自由、人权、民主治理以及法治精神构建起来的国际军事联盟。这些共同的价值观不仅增强了成员国之间的信任,也促进了危机时刻的相互支持。五眼联盟作为西方情报合作的典范,其成员均属于英语国家,拥有相近的法律体系(普通法)和宗教文化背景,在个人主义、良心自由以及同意治理等方面达成高度共识,使得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几乎无文化障碍。 在这种文化基础的支持下,西方联盟内部往往形成一种“家族”式的亲密感,强化联盟的内部凝聚力。美国、英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之间的官员交流顺畅,默认的思考与决策模式相似,极大地提升了联盟的效能与稳定性。
反观金砖国家联盟,其成员覆盖了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文明和文化领域,从拉丁美洲的葡萄牙文化和天主教传统的巴西,到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再到宗教多元且富有多民族特征的南非。此外,俄罗斯的斯拉夫文化及东正教传统、中国的汉族民族主义和儒释道文化遗产、印尼的穆斯林多数及印度教佛教遗迹、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基督教传统及穆斯林群体、伊朗的波斯文化与什叶派伊斯兰之间构成了一个极度复杂的文化拼图。正是这份多样性使得金砖国家之间缺乏天然的文化纽带与价值共识。语言障碍凸显,虽然英语被选为官方交流的通用语,但其作为非母语沟通工具,天然带来信息传递的困难和误解,而这并无法弥补深层文化理念与政治制度的分歧。 金砖国家成员在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阶段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印度和巴西走的是多党民主道路,而中国实行一党专政;俄罗斯虽为极权色彩浓厚的联邦体制,则更具帝国特征。
经济状况从中国这一全球制造业中心和经济巨头,到埃塞俄比亚这样依赖国际援助的发展中国家跨度极大。 除此之外,金砖国家成员在国际战略取向上存在分歧。例如,俄罗斯和中国更多采取强硬立场,主张对抗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而印度、巴西和南非则倾向于保持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政治联系,采取更加谨慎和平衡的外交政策。这种战略取舍上的差异进一步削弱了联盟成员间的信任与协调。 因此,金砖国家的合作往往停留在建立共同的开发银行、贸易协调等低门槛事务层面,缺乏像北约或五眼联盟那样基于深厚伙伴关系的全面战略协同。金砖的联合更多依赖于短期的共同利益驱动,而未形成共同的价值体系或文化认同作为合作基础。
这种以应对西方主导格局为核心的务实合作态势表明,金砖国家尚未形成真正的“我们”,更多反映为“反西方”的合力。缺乏能够转化为持续融合的文化纽带,使得其行动具有明显的时机性和脆弱性。纵然金砖国家的合作在某些领域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从整体上看,文化障碍仍是其团结与效率提升的最大挑战。 此外,对于外交官员、决策者而言,跨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金砖国家必须建立更加有效的多语种、多文化的沟通机制,以应对语言和文化的复杂性。同时,各成员国也需要通过深化民间交流、学术合作和共同文化项目,逐步增进相互理解,缩小文化隔阂。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既是金砖国家合作的挑战,也是一把双刃剑。多元文化带来的视角丰富和多样性可能蕴含潜力,但目前阶段,缺乏共同价值观和认同感使得金砖国家内部的合作呈现更多碎片化和交易性特点,与基于文化共识和政治理念维系的西方联盟形成鲜明对比。未来,金砖国家能否突破文化障碍,实现更紧密的战略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政治力量的再平衡和国际关系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