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大数据领域的推动下,计算机系统对内存的需求持续攀升。然而,内存尤其是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的技术进步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人们称之为“记忆墙”。记忆墙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内存速度和容量的提升远远无法跟上处理器计算能力的提升速度,成为制约整体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 回顾历史,DRAM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受摩尔定律以及Dennard规模定理的驱动,DRAM的存储密度每18个月翻倍,价格也持续下降,极大提升了计算机系统的性能与经济性。彼时,DRAM的密度提升甚至超过了逻辑芯片的进步,使内存成为推动计算性能提升不可或缺的驱动力。
然而,随着工艺节点缩小至10纳米以下,DRAM的传统缩放规律开始变得难以维系,存储密度提升速度骤降,需要十年甚至更久才能实现两倍容量增长。 DRAM架构的基本设计由1个晶体管和1个电容组成的1T1C单元构成,其中晶体管负责访问控制,电容则存储电子荷载信息。这种架构设计同时带来了功耗和性能的诸多限制。电容尺寸极其微小,存储的电子数目只有数万个,且存在电荷泄漏问题,导致必须频繁刷新数据。刷新过程消耗了超过10%的DRAM能量。同时,单个比特线上的电容寄生效应及电阻耽搁,进一步限制了数据的读写速度和可靠性。
小型化带来的制造难度、缺陷率增加及复杂的工艺流程,极大挑战了传统DRAM的成本效益。 当前主流的DRAM品类包括DDR5、LPDDR5X、GDDR6X和高带宽内存(HBM)等。DDR5以高容量为优势,采用DIMM封装,广泛用于服务器和PC平台。LPDDR5X瞄准低功耗市场,主攻移动设备及部分AI计算场景,尽管能耗低但带宽和容量有限。GDDR6X则专注于高性能图形处理,拥有较高带宽但受制于功耗及尺寸限制。相较之下,HBM通过3D封装技术,垂直叠加多层DRAM芯片,实现极大的带宽提升和能量效率,成为AI加速器的首选。
然而,HBM的高成本、高复杂制造工艺以及封装难度也带来了严重的产量和市场推广难题。 在面对记忆墙问题,业界探索多条技术路径以求延续DRAM技术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短期内,4F2单元布局配合垂直沟道晶体管(VCT)技术带来约30%的存储密度提升,成为主流厂商的研发重点。VCT通过将传统水平晶体管改为垂直结构,节省了芯片面积,为进一步的缩放创造了条件。另外,采用先进的晶圆键合技术,使晶体管层、比特线层及存储电容层实现高效叠合,有效缓解了制造工艺的挑战。 中长期来看,计算内存(Compute in Memory, CIM)成为对抗记忆墙的革命性策略。
DRAM传统架构设计是一个“哑”存储器,所有控制逻辑均在主处理器端完成,因而存在接口延时和能耗高等问题。通过将部分计算逻辑集成到DRAM芯片内,尤其是在HBM的基础芯片上实现控制逻辑和扩展接口,既能降低数据传输的延时和功耗,也能极大提升整体系统吞吐能力。多家新兴企业和半导体巨头正在围绕此展开布局和研发。CIM技术一旦成熟,可望突破目前DRAM接口的瓶颈限制,将单芯片带宽从数百GB/s提升至TB级别,能效也有望提高数倍。 此外,存储技术革新也为未来内存的发展带来了希望。铁电RAM(FeRAM)和磁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作为新兴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兼具高速读写性能与低能耗特性。
FeRAM以其无刷新需求和良好的耐久性被看做潜在替代产品,尽管目前高制造成本仍是主要障碍。MRAM利用磁隧道结技术,实现以磁性状态存储数据,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当前两者体积和密度仍无法与DRAM抗衡,但针对特定应用,特别是边缘计算及低功耗对标场景,具备重要意义。未来若能突破规模和生产工艺瓶颈,有望带来存储技术的全新范式。 同时,3D DRAM技术作为另一突破口,正在逐步兴起。通过垂直堆叠存储层,并结合先进的硅通孔(TSV)技术,实现芯片级大规模集成,大幅提升存储容量和带宽。
三星、SK海力士、Micron等巨头均在积极研发多层叠加的3D DRAM,有望在未来几年左右实现高层数、高带宽与合理功耗的平衡。尽管制造复杂度和良率挑战依旧存在,但该技术代表着突破传统二维平面缩放极限的关键方向之一。 从产业格局来看,DRAM市场高度集中于少数几大厂商,约占95%以上市场份额。高昂的研发成本和资本支出门槛限制了中小厂商进入,同时技术创新速度放缓也促使行业格局日益稳定。在此背景下,合作和生态体系构建成为推动下一代内存技术落地的关键。标准组织如JEDEC正努力推动针对高速接口和统一芯片互联协议(如UCIe)等新技术的标准化进程,为集成计算内存和多芯片系统设计营造良好环境。
总的来看,记忆墙问题虽对传统DRAM技术构成巨大压力,但也激发了内存技术的多维度创新。从4F2和VCT带来的短期工艺提升,到CIM、3D DRAM与新型存储器件的深刻变革,内存行业正站在关键拐点。AI及大规模计算需求提供了丰富的资金和应用场景,促进DRAM及其替代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内存不仅是存储容量和速度的较量,更是计算范式和系统架构创新的试验场。真正能打破记忆墙的技术方案可能会极大地改变计算形态,实现更高效、低能耗的智能时代。 鉴于DRAM技术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业界需持续关注先进工艺、封装技术、接口协议和新型存储器研发的动态。
结合跨学科的协作与创新,未来内存的发展有望重新点燃性能提升的引擎,推动计算产业迈向一个更加高效和智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