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发初期,远程办公作为保护员工健康和维持企业运营的重要手段,迅速成为全球职场的新常态。许多企业采取灵活的远程办公模式,甚至有技术巨头率先提出永久远程工作的可能性。然而,随着全球疫情逐步受控和疫苗普及,许多大型企业已决定要求员工回归办公室,推动“返岗”浪潮重新席卷职场,成为当前职场话题的热点之一。这一趋势中,摩根大通、TikTok、亚马逊等知名企业纷纷出台明确的返岗政策,令行业和员工广泛关注。返岗潮的背景可归结为多方面原因。首先,企业高层普遍认为面对面办公能够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效率,促进创新和企业文化建设。
尤其是在金融、科技和制造等行业,现场交流极大提高了项目进展速度和业务响应能力。此外,企业担忧长期远程工作可能导致员工归属感缺失、工作纪律松散甚至绩效下降。另一方面,许多管理者和领导者强调,现场环境更利于员工的专业成长和团队融合,有助于帮助新人快速适应企业文化和业务流程。摩根大通作为美国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早在2024年便开始实施全员返岗政策。在放宽疫情限制后,公司高层要求员工每周至少到办公室工作三至五天。该政策体现了摩根大通管理层对现场办公价值的认可,认为只有亲临现场,员工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才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TikTok作为全球领先的短视频平台,也于近期宣布正式收紧远程办公制度,要求核心团队成员回归办公室。这不仅是为了提升内容创意和平台运营的即时响应能力,也是为了保证企业文化的延续。TikTok管理层强调,面对面的互动对于激发创意灵感、加强部门协作至关重要。亚马逊作为全球电商和云计算巨头,其CEO安迪·贾西(Andy Jassy)在2024年多次发声,明确表示公司将结束大规模远程办公,重回2025年全面到岗的办公模式。其理由主要侧重于员工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企业文化建设。贾西指出,在过去五年中,虽然远程办公带来了灵活性,但面对面互动的优势难以用数字化工具完全替代。
亚马逊的返岗要求引发了内部员工的广泛讨论。一些员工认为现行政策比疫情前更加严格,甚至形容为“倒退”。然而,公司高层坚持认为混合办公和远程工作虽有一定优点,但长远来看,办公场所的集体工作环境对整体业绩和创新能力更有促进作用。除了上述企业,通用汽车、星巴克、高盛等众多行业巨头也逐步取消或限制混合办公和远程工作的灵活性,转而要求员工定期甚至全日制回到办公室。这一举措的共同目标是重塑企业文化,提升员工归属感,同时通过直接沟通解决远程办公带来的效率和管理难题。返岗要求实施过程中,企业内部出现多样化反应。
部分员工对于失去远程办公的自由感到不满,认为这一变动忽视了个人需求和平衡工作生活的重要性。不少员工担忧长时间通勤、工作与生活的冲突以及疫情后时代的健康风险。此外,也有员工担心返岗政策可能加剧职场的不平等,例如某些岗位必须回办公室,而另一些岗位仍能灵活远程。为了应对员工的疑虑,部分企业采取了渐进式的返岗安排,分阶段实施,并提供空间改善、卫生安全保障和弹性工时等配套措施。例如3M宣布其一部分员工将于2025年9月开始实行每周四天在办公室的工作安排,部分办公室还会持续进行翻新,预计将于2026年完工后全面提升员工办公体验。企业还加强了对考勤的监督,部分公司直接将未按要求返岗的员工纳入绩效评估,甚至出现了因未遵守返岗规定而被解雇的案例。
这种高压政策显示了企业对于重塑传统办公模式的坚定态度。返岗浪潮不只是单一企业行为,更反映了职场模式的深刻变革。疫情期间的远程办公、混合办公极大地改变了员工的工作习惯和企业对效率的认识,但随着疫情常态化管理政策逐步调整,企业希望通过返岗强化团队精神、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的办公模式或将更加灵活而非一刀切,可能会结合场所办公的优势与数字化技术的便利,实现“智能混合办公”。但短期内,返岗政策仍将是众多企业实现稳定运营和文化重建的重要步骤。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企业返岗也带动了城市商业地产、餐饮、交通等多个配套行业的复苏。
许多城市核心商务区的人流逐渐回暖,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增长。这一变化对于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同样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企业返岗也面临现实挑战,如员工流动性增加、招聘难度加大以及如何平衡员工需求与管理目标等。企业在推行返岗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员工福祉、企业文化和业务需求,灵活调整政策,加强沟通,才能避免因刚性执行导致的反弹。总体来看,2025年大型企业的返岗潮是全球职场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从摩根大通、TikTok到亚马逊,这些企业通过重启办公室工作,展示了对传统办公价值的重新肯定。
返岗不仅是企业提升绩效和文化的布局,也体现了对未来工作形态的探索。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的融合,未来办公模式将更加多元和富有弹性,但可以预见的是,办公室作为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场所,其核心地位短期内难以被取代。企业管理者、员工及行业观察者均应密切关注这一趋势,积极适应和引导职场变革,共同打造更加高效且人性化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