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许多人都会设立新年决心,期望通过改变习惯或生活方式来提升自我。然而,历史教会我们,时间不仅塑造了人类文明,也深刻影响着我们对“美德”与“恶习”的认知。许多今天被认为是健康、智慧或高雅的行为,曾经却被视作不良嗜好,甚至是对身体和精神的伤害。了解这些曾被误解的“恶习”如何在岁月中转变为如今的美德,不仅让我们感叹时代的变迁,更为我们制定当下的新年规划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曾几何时,阅读在床上被医生们警告为视力受损和睡眠紊乱的源头。晚18世纪至20世纪中叶的医学权威和报纸,如《伦敦旁观者》和《柳叶刀》,频频发声,劝诫民众避免在卧床时翻阅报纸或书籍。
甚至美国医学会也在1950年代提倡为了改善睡眠质量,人们应当杜绝床上阅读习惯。如今,床上阅读成为许多人的心灵慰藉,亦被视为培养阅读习惯的理想方式。骑自行车的历史也颇为曲折。19世纪90年代的自行车热潮曾遭到部分医生和社会团体的质疑和拒绝。有人将骑行与精神错乱、脊柱变形甚至阑尾炎挂钩。有保险公司因此拒绝承保骑行者,军队征兵部门也因所谓“自行车心脏”而排斥自行车爱好者。
如今,骑车不仅是低碳环保的绿色出行方式,更代表健康生活的象征,倡导骑行成为许多城市公共政策推广的重点。无线电广播的兴起也伴随着恐惧与批判。20世纪上半叶,广播成为家中不可或缺的娱乐和信息源,但伴随而来的还有对其负面影响的种种猜测。有学者指责广播会导致考试成绩下降、鸟类死亡和睡眠不足。1943年甚至有传教士形容长时间听广播者患上“radio perpetuum”,即缓慢但确定的脑部软化症,类似于当代所称的“脑蛀”。今天,广播和播客已成为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改变了人们娱乐和学习的方式。
国际象棋这一传统智力游戏的历史同样反映了社会观念的转变。19世纪中叶,随着保罗·莫菲成为公认的国际象棋冠军,各地掀起一股棋艺热潮。然而,科学美国人等刊物当时对下棋持批评态度,认为这不过是一种“低劣的消遣”,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此外,莫菲及其后几位棋坛巨匠的精神健康问题也被部分人士归咎于过度沉迷棋局。现今,国际象棋被广泛认可为锻炼逻辑思维、提高专注力的重要游戏,学校和社区大力推广这一传统运动。文字游戏,尤其是填字游戏的接受度演变,同样值得关注。
虽然现代填字游戏受欢迎且被视为益智手段,但在过去,《纽约时报》等严肃报刊一度拒绝刊发这些填字谜,认为其内容低俗且对读者造成分心。某些教授甚至法官曾经禁止参与填字游戏,缘于对其“智力价值”的怀疑。而今,从传统报纸的填字游戏到数字平台上流行的Wordle,这类游戏不仅成为文化现象,还被用作认知训练和社交工具。通过回顾这些例子,我们发现所谓“恶习”与“美德”之间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科学进步、文化接受度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当代许多面临批评或质疑的新兴习惯,比如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玩电子游戏、甚至是社交媒体的沉浸,如能被未来视为促进个人成长或社会进步的美德,也不足为奇。这种动态变化提醒我们特别在设立新年决心时,应当保持开放和审慎的态度,避免盲从所谓权威的恐惧或流行的误区。
与此同时,保护视力和睡眠的必要性仍然存在,只是应当基于科学理解而非陈旧观念。骑行、阅读、聆听广播和参与脑力游戏,适度且科学地结合到生活中,才是健康生活的秘诀。除此之外,理解历史中这些观念的转换,有助于我们反思现代生活中的矛盾和偏见。对旧时代误判的认知不仅激励我们宽容对待习惯和爱好,更敦促我们持续关注科学证据,以更加合理地调整生活方式。历史不仅讲述了一次次文化的改写,也提醒我们人类对时间、本质和价值认知的有限性。在这个新年,无妨借鉴历史的智慧,谨慎设定决心,珍惜那些现在看来理所当然却曾被质疑的生活方式。
或许,未来的后人也会以同样的眼光审视我们今天的选择,发现那些现被视为罪恶的行为,终将蜕变成值得尊敬的美德。岁月流转,观念更迭不停。认识过去,理性面对现在,方能从容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