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一直是人类进步和文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许多人往往陷入了思维的惯性,难以跳出现有知识框架,难以获得真正原创的灵感。如何打破这个桎梏,获得意想不到的创新启示,成为了众多科学研究和实践者关注的重点。近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一个鲜为人知却极具潜力的创意“黑客”——阅读讣告——为我们提供了突破思维瓶颈的有效路径。 讣告,通常被视为对逝者的简单纪念,包含了生卒时间、职业、兴趣以及人生轨迹等看似琐碎的信息。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信息,蕴藏着跨领域知识与生活故事,激发了人们的全新联想。
通过阅读各种不同背景人物的讣告,我们不仅了解到他们不为人知的人生经历,还能触碰到各个领域间鲜见的连接点,拓展了我们知识结构的“网络”,为创新思考提供了肥沃土壤。 心理学家及创造力研究专家们提出,创造力的本质在于将表面看似无关的概念或经验通过深层联系相互融合,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想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萨诺夫·梅德尼克在研究创造性思维时发现,高创造力个体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形成远距联想,能够将彼此间距离较远的概念联系起来。相反,思维固定的人则更倾向于产生近距、直觉的联想。 例如,当被提示“桌子”这个词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椅子”或“腿”,是很容易想到的相关词汇;而创造力较高的人则可能联想到“食物”或者“老鼠”这样看似无关却富有想象空间的关联。基于此,梅德尼克建立了创造力的联想理论,指出创新思维的关键是跨越传统知识网络中的“概念距离”,将较为遥远的想法进行意外组合。
更近一步的研究,如心理学家约德·肯内特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这种“概念远距联想”对创新的重要性。肯内特认为,我们的大脑可被想象成“内心的谷歌”,通过内部概念网络搜索,越广泛多元的知识存储和连接越能激发出突破性的创意。因此,丰富而多样的知识输入直接影响了创新潜力。 那么,现实中如何寻找到这些所谓“远距信息”,打破自我回声室的限制呢?答案正是那些不在我们熟悉领域的信息,甚至是那些看似无关的社会文化细节。而讣告,由于其無界限的“领域混杂性”,成为了一种极具价值的信息源。 以纽约时报周日版中挤满各类讣告的版面为例,这些讣告包罗了来自不同专业、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个体故事。
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创业者,也有宗教思想家或艺术家。他们的人生轨迹和经历差异极大,甚至涵盖了从通信卫星到口腔护理,从西班牙语电视到精神哲学的多重领域。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们能在无意识中扩展阅读范畴,接触到我们生活圈中极少涉及的概念和实践。 在细读这些故事时,人们不必刻意寻找某种现成的灵感,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感受、提问和想象。讣告中涉及的地理迁徙、职业生涯转折、兴趣爱好、社会贡献等,都可能引发强烈好奇心,促使读者发问“为什么?”“如何会这样?”或“这个人与我的经历有什么异同?” 这种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激发创造力的关键。它让大脑在不同概念间架起桥梁,进行更为复杂的关系映射。
心理学家德德雷·金特纳称这种映射为“结构映射”,即不仅仅把一个概念的一些属性简单地借用到另一个概念,而是理解其深层关系和结构,并将其应用于新的场景中。结构映射产生的创意往往比简单的属性联想更加原创和意想不到。 举个形象的例子:如果仅把椅子和桌子结合起来,人们多会联想到学校课桌,这属于属性映射,相对平常。但若将椅子与小马这种迥异的对象结合,脑海中会呈现出各种新奇图景,比如“适合梳理小马的椅子”“小马造型的椅子”甚至“功能缩小的儿童椅”,这就是远距联想的魅力所在。 科学发明史上的诸多著名创意也源于这种跨界的灵感火花。最著名的可能要数魔术贴的诞生,设计师乔治·德·梅斯特拉尔在观察他那条满身粘满刺果的狗时,发现了自然界中“钩与环”结构的秘密,于是启发了现代速扣的发明。
类似地,回形针、便利贴、微波炉、心脏支架等发明,都源自对生活中远距概念的巧妙整合。 针对如何培养这种结构映射和远距联想能力,科学家们的一致建议是增加知识多样性,尤其是来自不相干领域的信息输入。现代互联网时代,人们习惯通过搜索引擎寻找信息,这种行为往往会陷入“算法泡沫”,即更多显示符合用户既有兴趣的内容,强化信息的相关性,却限制了思维的开放性和新鲜刺激。故而,主动寻找非熟悉领域的信息,甚至是无意识下无关紧要的信息,对激发创新至关重要。 回归讣告的阅读,习惯性地选择不同身份、文化、专业群体的讣告,可以有效打破个体知识网络内部的同质化,推动“概念距离”最大化,有助于激活脑内藏有多样信息的联想节点,产生前所未有的创意想法。更重要的是,讣告以鲜活的人生故事为载体,使知识具备生命力和情感共鸣,激发读者更深层次的共情与思考,此种情感动员本身就是催生创意的催化剂。
除了观念上的启发,阅读讣告还培养了另一项对创新至关重要的能力——耐心与观察力。不同于快速浏览新闻或社交媒体,讣告需要细细品读和感受,慢慢体会其中各种细腻而复杂的经历,带来更沉浸式的认知体验。这种细致的认知锻炼,有助于打破表面现象,发现隐藏的联系与可能。 此外,讣告的多样化背景也促使读者跨文化、跨地域,甚至跨时间去审视人生轨迹和事业成就,形成“纵横捭阖”的视角。这样的思维训练使人更善于整合多种信息碎片,重组成有潜力的创造性组合。 重视幽默和多元化的人生经验,也能为创造力注入灵感。
讣告里或许有从诗人变为科学家的传奇故事,或者革新医疗技术的业余发明家,甚至是跨领域创业者的奇特经历。这些生活和职业的多样化无疑强化了我们思维的丰富度和联结力。 如何具体实践这一创造力“黑客”?建议每周固定时间研读一整版的讣告,特别是报纸的周日版或权威媒体的汇总内容。放下对“实用信息”的渴求,开怀阅读这些生动叙述,感受其多样化的社会面貌。可以搭配做笔记,记录有趣信息和产生的想法,尝试将这些信息与个人工作、兴趣或者当前项目结合思考,或许会催生出意想不到的思路。 总而言之,创新的灵感不仅来自深度专业知识,很多时候更依赖于广度和异质性的思维刺激。
阅读讣告作为一种奇特的碎片信息输入方式,逐渐被证实是释放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它打破了信息获取的同质化,强化了远距联想和结构映射,激活了脑内广泛的认知网络。对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个人和团队来说,这不失为一条值得尝试且充满潜力的全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