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温不断攀升,气候变化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令人关注的是,除了常见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外,气候变化也直接威胁着眼睛健康。高温、紫外线辐射增强、空气污染甚至气候驱动的生态变化都成为眼部疾病发生的新诱因。本文将详细剖析气候变化在眼部损伤中的作用原理,影响范围以及保护视力的具体措施。 地球的平均温度持续上升,让热浪变得越来越频繁且强烈。例如,2024年被记录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
这种持续升温对人体健康产生多方面影响,眼睛作为人体的一部分同样不例外。高达40摄氏度的体温升高会导致热射病,这种疾病会破坏体内多种生理平衡,进而损害眼睛的自然防御系统。眼睛里存在一种名为晶状体的组织,其透明的结构依赖于晶体蛋白的有序排列。高温及相关的热应激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这些分子能够破坏晶体蛋白,导致晶状体混浊,也就是白内障的形成。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视力减退原因,影响全世界大约9,400万人。传统上,遗传和年龄是其主要诱因,但近年来含有气候因素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科学研究发现,随着每年最高平均气温上升1摄氏度,当地白内障病例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尤其在农业工作者中更为明显。他们长期暴露于户外酷热和强烈太阳辐射之下,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使得眼睛更加脆弱。 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间接导致紫外线辐射更强。虽然臭氧层逐步恢复,但某些干旱和热风区域的水汽含量下降,使得紫外线穿透力增强,人体暴露在更高强度的紫外线下。紫外线照射不仅能产生更多活性氧,还可直接损害眼睛晶状体细胞的DNA,进一步加剧白内障的风险。同时,高温气候使人们更倾向于花大量时间在户外,这种行为上的改变也无形中增大了紫外线损伤的可能。
除了白内障,气候变化也使一些炎症性眼病的发病率升高。结膜炎,即俗称的“红眼病”,在气温较高、空气污染严重和花粉季节延长的环境下发生频率明显上升。例如,中国西北城市乌鲁木齐的一项研究发现,当气温超过28.7摄氏度时,结膜炎的发病风险比温度在10.7摄氏度时高出约16%。气候变化还导致花粉季节延长和霉菌滋生,进而造成过敏性结膜炎患者人数增加。 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问题同样对眼健康构成威胁。干旱加剧了粮食不安全,导致部分群体出现关键营养素缺乏,例如铜、维生素B1、B9和B12等,这些元素对于视神经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慢性营养不足可导致视神经受损,造成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同时,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人们往往使用不洁净的水源,这也增加了眼部感染的风险。 工人群体,特别是长期户外劳作的农民,承受着气候变化带来的眼病负担。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济条件去进行眼科检查和治疗,如面对白内障等重大眼疾时延误治疗,导致视力严重受损。印度的一个例子尤为典型,农户阿尔卡·坎布勒因长期暴露在烈日下未能及时就医,最终不得不依靠国家盲症防治计划提供的免费手术才得以恢复视力。 为了缓解这些气候对眼部健康的影响,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户外工作者应当获得充足的遮阳设施和休息时间,以避免过度暴露在高温下。此外,佩戴防紫外线的墨镜和宽边帽,可以有效阻挡有害辐射,降低白内障及其他眼疾的风险。现代隐形眼镜中的水凝胶材料也有助于增加角膜氧气供应,减少紫外线伤害。同时,均衡饮食,摄取富含维生素A、C、E和色氨酸的食物,戒烟限酒,都对维护眼部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从宏观角度讲,遏制气候变化的根本手段仍是减少温室气体和臭氧消耗物质排放,强化全球环境治理。这不仅对眼健康有益,也能保障更广泛人类健康。
科学界和公共卫生部门建议结合气候适应策略与眼健康服务,努力减少气候变迁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像印度等国的国家盲症防治计划已有显著成效,值得其他地区借鉴推广。 综合来看,气候变化正在多维度影响人们的眼睛健康,威胁日益严峻。认识到眼健康与气候环境的紧密关系,采取个人防护与政策干预双管齐下,是保障视力、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未来需要更多跨学科合作和公众教育,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眼健康挑战,确保眼睛这扇“心灵之窗”免受环境恶化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