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对伊朗多个核设施、军事目标及高级将领和核科学家发动空袭,标志着双方激烈军事冲突的开始。紧接着,伊朗自6月18日起几乎完全切断了对外互联网连接,使得国内上亿人口陷入通信黑暗中。这种极端的信息封锁措施不仅切断了伊朗民众与外界的联系,也加剧了国内信息获取的困难,成为战争背景下的重大社会问题。切断国际互联网连接对伊朗社会带来的冲击极为深远。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电话和网络服务的断开意味着无法得知战火是否波及自己或家人,信息的缺失带来无尽焦虑。面对以色列通过波斯语网络平台发布的袭击预警,伊朗人却因网络封禁,难以及时获得相关资讯。
部分拥有VPN等工具的用户成为信息流通的少数“生命线”,他们利用短暂的连网机会进行紧急联络,帮助确认亲人安危和寻找逃离者。然而,大多数民众只能依赖伊朗国家电视台和广播的不定时报道,这些机构在报道时重点突出伊朗对以色列的打击成果,忽略了本国伤亡的严峻现实。互联网倡导组织NetBlocks监测数据表明,断联期间,伊朗的国际网络连接仅维持了正常流量的极小比例,有效切断了对外资讯的流通。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是伊朗政府在战争期间对信息流动的严控行为。身处网络黑洞中的伊朗社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心理战。知名数字自由倡导者指出,伊朗政权通过关闭互联网,意图严格掌控信息以稳定政权,防止民众围绕战争爆发及其后果引发大规模不满或抗议。
战争期间的信息封锁不仅剥夺了公民的知情权,也限制了媒体的自由报道空间。伊朗是全球记者监禁数量最高的国家之一,新闻言论受制严苛监管。现有冲突加剧了这一趋势,官方对外国记者采访伊朗境内导弹袭击的禁令,进一步掩盖了战争的真实面貌。相比之下,以色列国内信息流通自由畅通无阻,政府及媒体及时播报战争动态及安全提醒,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信息环境。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给国际社会了解伊朗内部情况带来极大障碍,同时加剧了双方民众对战争认知的分裂。网络断联深刻反映了现代战争中信息控制的战略价值。
互联网不仅是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更是公众舆论形成与传递的重要平台。通过切断网络,伊朗政府希望在战争紧张期内构筑信息壁垒,强化政权叙事,抑制反对声音。专家警示,这种封闭策略虽能短暂维稳,却无法解决根本的社会矛盾,反而可能在未来激发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此外,封闭互联网限制了国际社会对伊朗境内人权状况的监督,使得受伤和丧生的人员信息滞后公开,阻碍了国际援助和人道救援活动的及时展开。伊朗的互联网黑暗期也与全球多个冲突地区的网络封锁现象形成共鸣。类似乌克兰、加沙地带等地的战争中,信息战成为双方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信息的即时传播不仅影响舆论导向,也可能动摇冲突各方的战略部署与民心向背。这表明,在现代战争形态中,控制信息流与技术基础设施同传统军事行动一样重要。对普通伊朗民众而言,如今处于信息封锁下的无助与恐慌,难以想象过去二十年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便捷与透明已瞬间消失。社交媒体被压制,国际通讯中断,家庭难以沟通亲情,社会信任和稳定面临严峻考验。部分社会活动家和数字权利组织已多次呼吁解除封锁,恢复网络自由,尊重民众的基本信息权利,强调信息通畅是和平与公正社会的重要基石。总结来看,伊朗自6月18日起切断国际互联网连接,作为战争背景下一种严酷的信息封锁策略,体现了政府在控制舆论和社会稳定之间的艰难抉择。
尽管此举暂时限制了国内外信息的流动,强化了官方战争叙事,但也加剧了社会不安与国际疑虑。随着冲突的持续,恢复开放的信息环境与保障公民知情权将成为衡量未来和平与民主进程的重要指标。国际社会、媒体与网络自由倡议者需密切关注这一动态,推动伊朗人民获得更多的信息自由与交流渠道,帮助缓解战争带来的通讯孤立与社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