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查尔斯·哈恩,出生于1976年10月30日,是一位因其在青少年时期尝试自制核反应堆而闻名的美国核辐射爱好者。他被广泛称为“核能童子军”或“放射性童子军”,因少年时期在母亲家的后院小屋里秘密进行核能实验,而受到媒介和公众的高度关注。戴维哈恩的故事以其非凡的科学热情和潜在危险性,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科学探索界限、安全意识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刻反思。哈恩的童年环境对其后来的一连串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出生于密歇根州罗亚尔奥克,其父亲是机械工程师,母亲则患有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包括酗酒、抑郁和精神分裂症。幼时母亲被送进精神病院,父母离异,父亲获得监护权。
尽管如此,哈恩在继祖父的启发下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他得到了一本名为《黄金化学实验书》的指导手册,开启了他不断的科学实验道路。他甚至通过割草积攒零花钱,购买化学用品进行试验。少年时期,哈恩的科学热情充满冒险色彩,从制造自制烟火到设计模型火箭,无所不涉。他尤其追求收集各类化学元素,甚至包括放射性元素,这种求知欲驱使他踏上了一个极为罕见且危险的旅程。作为一名童子军,他获得了原子能徽章,这也激发了他制造小型核装置的雄心壮志。哈恩试图打造一台家用的“增殖反应堆”,这类核反应堆通过裂变反应产生新的可裂变物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从日常生活中搜集带有放射性元素的物品,诸如烟雾报警器中的镅-241、露营灯罩中的钍、古董时钟中的镭以及枪支照准器中的氚。他设法提取这类元素并在后院小屋内进行复杂的化学分离和核实验。哈恩使用铅块制成反应堆的外壳及锂块净化钍灰。他的自制装置虽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反应堆,但确实产生了可测量的核辐射,辐射强度甚至超过了正常背景的1000倍以上。1994年8月,哈恩因交通违规时警察在他的车内发现异常物品,引起司法部门的广泛关注。由于哈恩提醒这些材料具有放射性,警方随即报告给联邦机构,担忧哈恩可能在制造原子弹。
美国环保署随后将其母亲住所指定为超级基金清理地点,历时数月进行环境清理,并将核废料送往专业设施处理。哈恩被警方发觉后虽开始拆除设备,但没有接受任何核辐射医疗检测,他的生活因此蒙上阴影。由此事件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公众关注导致他陷入抑郁,其母亲也在不久后自杀。尽管如此,哈恩仍在高中毕业后尝试寻找人生方向。他曾入读麦克布社区大学的冶金专业,但经常缺课。最终他加入美国海军,担任核动力航母上的通信技术员,服役四年。
随后转入海军陆战队,在服役期间达到下士军衔。因健康原因被医疗退役后回到密歇根州。哈恩成年后长期饱受精神健康问题困扰,期间接受多次治疗。2007年,联邦调查局收到消息指控他可能在家中冰箱藏有第二个中子源,他否认此事,调查未发现恐怖活动风险。同年他因涉嫌盗窃烟雾报警器中的放射性物质被起诉。其面部出现皮肤溃疡,被怀疑与辐射接触有关。
法庭判处其90天监禁,期间接受了精神病治疗。哈恩的死于2016年9月27日,时年39岁,经法医鉴定死因是酒精、芬太尼和苯海拉明等药物联合过量中毒,属意外死亡。哈恩的故事虽然经历波折,但随着著名记者肯·西尔弗斯坦在1998年《哈珀斯杂志》发表相关报道,随后于2004年出版了详细纪实书籍《核能童子军》,让这一事件广为人知。这部书甚至被改编为电影,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哈恩的大胆实验虽然带来了安全风险,却也引发了公众对青少年科学教育和监管的讨论。他启发了诸如泰勒·威尔逊等青少年核物理爱好者,后者在年仅14岁时就成功实现了核聚变,成为科学领域的传奇人物。
哈恩的经历被多次改编成纪录片、电视剧剧情甚至音乐作品。他的故事提醒人们,在科学热情与安全伦理之间需保持清醒平衡,尤其在鼓励青少年探索未知领域时,社会应提供指导和保护。总结哈恩一生,既是对少年天赋与热情的礼赞,也是对缺乏监管与心理辅导的警示。他的传奇激发了全球对核科技和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深刻思考,成为科学史上的独特篇章。未来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继承哈恩探索精神,同时避免重蹈他人生悲剧的覆辙,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安全的和谐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