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生(Johnson & Johnson)作为全球著名的医疗与日化巨头,其旗下标志性产品婴儿爽身粉长期以来被家庭视为安全可靠的护理用品。然而,2018年路透社一项深度调查揭露,强生公司在过去数十年间早已知晓其爽身粉中含有致癌物质石棉,却始终隐瞒事实,不向监管机构及消费者公开相关信息。此次曝光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也进一步揭示出企业责任与消费者保护之间的问题冲突。 石棉,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矿物纤维,被广泛证实为强致癌物质,尤其与恶性胸膜间皮瘤及卵巢癌等密切相关。石棉进入人体后可导致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且存在显著的潜伏期。正因石棉的危害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逐渐强化对石棉的管控和监管。
然而,强生婴儿爽身粉所使用的滑石粉原料,因天然地质环境原因,在某些矿区往往含有微量的石棉矿物,且公司长期未能完全杜绝或有效检测这一风险源。 早在1950年代末,强生便通过检测得知其意大利供应商提供的滑石粉含有某种被描述为针状和纤维状的矿物——震发石(tremolite),这正属于六种天然石棉矿物之一。这一发现最初被公司内部视为影响产品品质的“杂质”而非健康风险,主要担忧其带来的粉质粗糙和刺激感。然而,随着科学研究和监管趋严,石棉的强烈致癌风险被逐渐明确,强生内部医疗和科学团队开始意识到这一安全隐患的严重性。 1970年代,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开始推进对化妆品中石棉含量的限量检验。强生在此期间曾向FDA报告称,1972年至1973年的滑石粉样品未检测出石棉,然而内部文档却显示,多家实验室在1972至1975年间多次检测到了石棉的存在,个别情况中含量甚至被报告为“相当高”。
公司更试图游说监管部门接受对石棉的检测放宽标准,以有利自身产品的审批及销售。 强生的应对策略包括秘密资助研究、控制学术发表的内容和风向,以塑造滑石粉及其产品安全的行业舆论。他们组织委托的矿工健康研究显示了有限或无肺癌和间皮瘤风险的结论,并将不利数据掩盖。此外,内部资料透露,公司管理层对石棉问题的重视多聚焦于品牌形象维护和诉讼风险控制,而非消费者健康的保障。 面对自1990年代起密集爆发的诉讼潮,众多消费者及其律师揭示了强生隐藏真相的行为。最早的一起公开案件发生在1997年,原告因使用婴儿爽身粉多年后罹患间皮瘤,诉讼过程因缺乏强生完整的检测数据而受阻。
时隔二十年后,随着诉讼进展和强生被迫公开的内部文件大量曝光,更多证据显示石棉确实存在于产品中,并与相关癌症病例有关。一些地方法院判决强生赔偿巨额损失,也推动了公众对化妆品安全标准和企业透明度的呼声。 科研界及公共卫生组织对滑石粉致癌风险的认知亦在逐渐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含石棉的滑石粉列为人类致癌物类,尽管对纯净滑石粉本身的致癌性存在争议,但掺杂石棉的产品无疑带来了健康隐患。美国癌症学会(ACS)曾表示70年代之后的滑石粉均不含石棉,后因相关诉讼和新发现修订声明,强调“应无石棉存在”的标准而非绝对无石棉。 强生公司对于争议持续持否认态度,坚称其生产的婴儿爽身粉是安全纯净的,否认石棉对产品构成影响,同时指控诉讼是律师利用所谓“垃圾科学”牟取利益。
公司发言人强调,现代检测技术已确保产品不含石棉,且诉讼结果源于误导和偏见。然而,公开的文档及法律判决反复表明,过去几十年间产品中石棉存在的可能性难以排除,且检测方法不完善、覆盖面有限使得风险持续存在。 这一事件揭示了企业在面对潜在健康风险时的伦理抉择与市场驱动间的矛盾。保护消费者安全应是医疗和日化品牌的首要职责,而信息隐瞒和风险轻描淡写则削弱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我防范能力。此外,该事件也暴露了美国化妆品监管体系资源匮乏和标准滞后的不足,如何加强检测标准、完善产品安全认证,已成为业界与监管的共同挑战。 从消费者角度看,长期使用疑似含石棉的爽身粉令人担忧,尤其是妇女使用滑石粉做为私密部位护理时更易产生致癌风险。
许多诉讼原告也是因卵巢癌和间皮瘤等病症而起诉强生公司,试图唤起社会对产品安全的重视及法律责任的追究。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也不断敦促监管机构加强管控,建立更加严格的安全检测和产品追溯体系。 展望未来,强生品牌的信誉和市场表现均面临严峻考验。尽管公司营收庞大,品牌影响力深远,但诉讼和负面曝光可能影响消费者信任和股价波动。与此同时,市场上冠以天然、安全标签的替代品不断涌现,消费者对化妆品成分的关注日益增长,促使企业必须在透明度和安全标准上持续改进。 这场婴儿爽身粉风波不仅仅是一场法律战,更是消费者健康权益、企业道德与科学实证之间的博弈。
它呼吁企业对产品安全首当其冲承担责任,也促使监管与科学不断完善检测和监督机制,保障全社会公共健康。无论如何,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相关产品时,需具备足够警惕,关注最新研究和权威信息,保护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