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夜晚灯光璀璨,但这份亮丽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光污染问题。多年来,城市灯光的主要来源及其对环境的全面影响一直令人困惑。传统卫星观测虽然能够捕捉地面灯光的辐射强度,却难以区分具体的灯光类型和用途。为破解这一难题,德国“夜光”项目(Nachtlichter)创新地利用公民科学,动员普通市民通过专门设计的手机应用,实地记录并分类数以十万计的光源。这种大规模的参与式研究模式,不仅刷新了人们对城市灯光的认识,也为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指明了新方向。德国公民科学家在2021年通过Nachtlichter应用,覆盖22平方公里的区域,精确计数并分类了超过23万盏灯光。
调查发现,商业广告灯和装饰灯在城市中心的数量超过公共路灯,某些地区在午夜仍有约7800万盏灯保持点亮状态。此数据揭示了节能潜力和光污染减缓空间,促使政策制定者考虑将目光投向更广泛的光源,包括私人照明及广告灯,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公共路灯。城市灯光的分类涵盖18种类型,覆盖私人和商业窗口灯、广告招牌、屋顶灯及路灯等。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灯光在夜间关闭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一般商业标识和私人住宅窗口照明在深夜逐渐关闭,而路灯多保持持续点亮。通过时间校正模型,研究团队准确推算了不同时间点的有效点亮灯数,为理解光污染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卫星遥感数据与现场灯光计数之间的积极相关性说明,卫星辐射值可用于估算地面灯光密度,但存在一定局限性。
卫星数据无法解读光源的具体类型及其性质,且受城市形态如建筑高度、街道宽度影响,导致对某些光源的辐射贡献估计偏差。Nachtlichter数据填补了地面实际灯光结构的认知空白,尤其对于私有区域的开灯模式给予了直接观察,这对于评估夜间照明的环境影响尤为重要。研究还揭示,超过一半的公共路灯在德国是完全或部分遮挡的,减少了向天空散射的光线,有效抑制光害。然而,建筑物侧面的灯具和泛光灯中有大量未遮挡,产生了大量向上散射的光线,直接加剧夜空亮度上升。该发现点明了未来政策应聚焦加强建筑装饰灯具和泛光灯的遮光设计,优化照明结构,减少光能浪费。公民科学不仅帮助量化了光污染,也增强了公众对城市夜间光环境的认知和参与意识。
参与者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诸多过度明亮或设计不合理的灯具,如刺眼的路桩灯和亮度过高的广告牌,这些反馈被反馈给地方政府和社区,促进了照明改进和节能。国际经验表明,单纯依赖城市公共路灯管理的光污染政策成效有限。法国出台的规定要求商店广告灯在人员稀少时段关闭,室内无人时关闭照明,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结合时间段限制、传感器感应控制与公众参与有望实现更智能的城市照明策略。未来的城市照明将更加依赖物联网和智能控制技术,根据实时人流和环境需求调节照明强度和开启状态。这种智能照明不仅节能减排,也能最大程度减轻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的负面影响。
研究显示不同地理位置、城市规模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光源分布有显著影响。城市中心的广告和商业照明比例最高,而郊区和小镇中,庭院装饰灯比例突出。认识到不同地区的照明特征,有助于制定区域差异化治理对策。公民科学项目通过多样化的参与者覆盖了不同城市环境,增强了数据的代表性。尽管本研究以德国为主,类似的公民科学方法可推广至其他国家乃至全球,帮助解释不同国家之间人均光污染差异,促进国际间经验交流和政策协调。当前面临的挑战包括运动汽车灯光的贡献尚未量化,以及高层建筑密集地区的照明结构难以详细观测。
未来技术进步,尤其是卫星分辨率和灵敏度的提升,加上公民科学配套应用的进化,将大大改善这一状况。综合来看,公民科学使得城市灯光研究走出传统卫星观测的限制,深入实际地面光环境,为科学界、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提供了多维度的信息和工具。随着全球城市化加剧和能源环保压力增大,精准理解灯光的本质及其影响尤为紧迫。合理布局和智能管理城市灯光,既保障居民生活和安全,又保护夜空和生态环境,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科学发生的变革意义不仅在数据层面,更在于促进全民参与环境治理,实现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城市光污染的治理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借助公民力量和跨学科合作,我们有望实现更亮丽、更绿色、更智慧的城市夜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