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对于普通人来说,往往是以秒、分钟乃至更长的时间单位来感知和计量的。80年的人生经历中,我们拥有超过二十五亿秒的流逝,每一秒都仿佛漫长且重要。对于顶尖运动员而言,甚至千分之一秒的差别都可能决定胜负。然而,科学家们的视角将时间的尺度缩短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以飞秒(attosecond)为单位观察和研究这个世界。一个飞秒代表十的负十八次方秒,也就是千万亿分之一秒,几乎是人类感知时间之下的极限。通过这种极致的时间分辨率,研究人员得以窥见电子、原子和分子世界中那些闪电般瞬息万变的事件,推动了现代物理化学研究的革命。
飞秒科学是如何开辟出一条全新科学道路的?这背后的技术又是怎样改变我们对宇宙本质的理解?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入这场时光的最前沿探索。飞秒科学的升起源于激光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能产生千万亿分之一秒脉冲的高性能飞秒激光器,到利用高次谐波产生(HHG)的方法科学家能够将脉冲压缩至更短波长并控制更短时间尺度的能量释放。这种高次谐波产生技术由于其在基础物理领域的突破性贡献,曾荣获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标志着飞秒研究步入成熟阶段。以飞秒为时间尺度进行观察,科学家们能够拍摄到电子的动态运动,例如电子从高能态跃迁到低能态,或者与其他粒子相互作用的全过程。电子的运动速度极快,一次完整绕核轨道的运动仅耗时几百到几千飞秒,这短暂的一瞬间就包含了化学反应的关键步骤,特别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位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斯蒂芬·利昂(Stephen Leone)教授长时间致力于利用飞秒激光系统进行“泵浦-探测”实验,精准捕捉这些瞬间的光电发射和分子行为。此类实验通过先用一束激光“泵浦”提供能量激发分子,随后用一束飞秒脉冲“探测”分子的电子状态改变,最终揭示分子内部复杂的能量流动和转化过程。飞秒尺度内的变化不仅是物理现象的体现,同样是化学反应的发生基础。一些诸如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的剧烈变化在传统时间尺度下难以捕捉,而飞秒技术让它们变得清晰而可见。此外,飞秒研究对于理解生物过程同样不可或缺。例如,DNA和RNA等遗传分子能够迅速将吸收的紫外光能量通过电子运动散发出去,从而防止潜在的光化学损伤。
理论与实验的结合让科学家们深入探究了“曲线交叉”和“锥交叉”等电子能量表面上的关键现象,这些现象决定着分子在反应过程中如何分配和转移能量,最终影响反应的路径和产物。这些极其细微的电子选择和映射过程在过去以化学理论推断为主,现如今,飞秒技术让科学家们实现了直接观测。实验室里暗室、超稳定防震台和复杂真空光路系统协同工作,确保激光不被环境干扰。空气中微小的分子吸收和反射,都可能导致测量误差,故而真空腔成为飞秒研究的必要之地。借助这些设备,科学家可以探究从氪气原子到甲烷分子等各种体系,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体系中电子动态的细节。在飞秒激光和高次谐波光源的驱动下,科学界也开始迈向生成更短的“zeptosecond”(飞秒的千分之一,即10^-21秒)激光脉冲,这将使他们探索电子运动的更深层次及未知的时空领域成为可能。
科学家们设想,通过极高强度、极短脉冲的激光,能够激发出量子真空中的虚拟粒子对,令人类首次直接观测暗能量和真空波动的可能性迎来了曙光。另一个前沿应用领域是对宇宙暗物质的探测。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与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联合中心的叶骏(Jun Ye)教授等正在尝试利用精密的核时钟和核谱学技术,结合高次谐波产生的多波长激光,实现对暗物质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微妙变化的探测。暗物质虽然尚未直接观测,但其对宇宙大尺度结构和运动的影响无可置疑。通过飞秒技术提供的超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科学家希望揭露潜藏于日常物质中的宇宙秘密。飞秒科学不仅是探索基础物理现象的工具,也是推动多学科发展的催化剂。
化学工业的反应机理研究、生物医学领域对基因损伤修复机制的理解、材料科学中的功能材料设计及新的光电子技术开发,都受益于对电子动态的深入理解。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交叉领域的融合,飞秒科学有望在量子计算、新型光源设计以及极限条件下物质状态研究等多方面打开新天地。飞秒时间尺度的科学不是单纯的技术成就,更是对自然界理解的飞跃。它挑战了人类感官的极限,让我们得以窥见构成宇宙最本质的微观过程。通过解码电子和原子瞬息万变的行为,科学家们不断揭示宇宙运行的秘密,推动科技创新,开辟未来无限可能。展望未来,飞秒科学将持续引领人类朝着更加精准理解自然、驾驭物质的道路迈进,从而实现曾经被认为只能存在于科幻中的科技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