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软件行业近年来因创新需求激增而备受瞩目,作为领先的在线协作设计平台,Figma自成立以来便快速成长为行业独角兽。早在近两年前,Adobe曾拟以200亿美元巨资收购Figma,若成行将改变设计行业格局,但最终因监管阻力,特别是在英国市场的严格反垄断审查导致交易失败。尽管收购计划搁浅,Figma并未止步,而是选择自主上市,继续深耕其独特的协作设计市场。2025年7月1日,Figma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赴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招股说明书,股票代码将为FIG。尽管暂未公布具体募资金额与估值,招股说明书中超过200次提及人工智能,凸显Figma将AI作为未来发展核心战略的一部分。当前新兴科技领域的资本环境正在回暖,无论是AI基础设施公司CoreWeave还是稳定币公司Circle,近期IPO均表现强劲,为Figma营造了有利的上市氛围。
对于投资者和员工而言,一个关键问题是Figma能否超越此前Adobe愿意出价的200亿美元估值。去年Figma为员工组织的股份回购曾将公司估值定格在125亿美元,显著低于此前报价,但公司的增长势头令人期待。Figma CEO兼联合创始人Dylan Field在招股说明书中向投资者表达了公司对人工智能领域的雄心。他坦言,虽然AI投入可能在短期内影响公司的运营效率,但AI是设计工作流程变革的核心动力,未来将深度改变Figma产品生态。2025年第一季度,Figma收入同比增长46%至2.282亿美元,净收入飙升至448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350万美元大幅提升。尽管2024年因Adobe收购失败带来逾7亿美元净亏损的特殊波动,整体营收呈现出强劲的48%年增长率,达到7.49亿美元。
客户基础同样稳健,年付费超过10万美元的客户超过1031家,高付费客户和中等付费客户群体均实现增长,显示Figma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Figma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技术领先的设计协作工具,更在于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积极整合。随着设计需求越来越依赖智能辅助和自动化,Figma致力于将AI技术融入产品,为用户带来更高效、更智能的设计体验。这种战略使其在设计软件行业拥有显著差异化优势。与传统设计软件巨头相比,Figma的云端协作特性满足了远程办公和跨团队协作的增长趋势。其产品易用性和广泛的生态系统影响力吸引了众多初创企业及大型企业客户,确立了坚固的市场地位。
上述因素使Figma IPO备受市场关注,被视为2025年技术股新秀的焦点之一。Figma的上市不仅是公司实现资本价值的重要一步,也标志着设计软件进入高度智能化和协作化的新阶段。未来,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市场需求的扩展,Figma有望继续引领行业创新浪潮。同时,Figma也面临来自市场巨大期望和技术竞争的压力,公司需要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Adobe收购失败事件为Figma敲响了监管风险的警钟,也让公司更加注重合规与市场多元发展策略。投资者对Figma的关注点集中在其估值合理性及AI技术落地效果。
随着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主题股票的热情高涨,Figma正努力证明自身不仅能乘风AI东风,更能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总体来看,Figma的IPO之路是设计行业与科技进步融合的缩影,彰显了新兴技术企业在挑战巨头收购失败后的顽强生命力。随着公开市场的检验临近,Figma无疑将成为观察设计软件未来发展态势的重要风向标。对于中国及全球设计师、企业用户而言,Figma的成功经验和技术路径也将带来启发,推动更多跨界融合与智能协作新模式的诞生。未来设计工作将更智能、更高效,Figma正站在这场变革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