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一家原本专注于奥克兰娱乐区信息传播的本地网站morningside.nz,近日爆出严重的安全事故。该网站的新闻版块被黑客篡改,大量篇幅长短不一、表面连贯却实为无意义的AI生成内容蜂拥而至,内容多涉及新西兰国内偏远地区的荒诞故事,诸如“Whakataki山谷不再允许过夜”和“Echo Hole洞穴封闭”等具有震撼性的谣言。这些报道表面上语句通顺,情节跌宕,引人关注,但实质上是虚构的,已被新西兰自然保护署(DOC)及官方权威机构辟谣。事件背后折射出AI技术与网络诈骗结合的复杂局面,以及当前信息环境面临的巨大挑战。此次“连贯胡言乱语”事件并非简单的内容篡改或域名劫持,而是典型的人工智能滥用案例。黑客通过在原有网站上悄然增加虚假新闻版块,并大量植入数字广告,试图借助网站原有流量和声誉博取点击量,从中获取广告收入。
这种行为体现了网络犯罪趋向自动化和精准化的趋势,算法不仅生成伪新闻文本,还拥有自动抓取热门话题并融合的能力,使内容看起来更贴近读者兴趣,从而提高虚假信息传播效率。网站管理员Rod Ballenden表示,尽管网站主体仍保持正常,但新闻版块几乎完全被假信息占据,且移除难度极大。网络安全专家Adam Boileau分析认为,黑客可能趁域名续费失误时恶意“抢注”域名,进而控制网站功能部分。更为狡猾的是,黑客有意保留原网站样态,规避站主察觉,使得虚假版块可以长期存在并吸引流量。此次事件中,AI生成的图片与文章相辅相成,图片多为虚拟场景或与真实地理环境不符,进一步体现内容制作的机器化特征。文本中常见的涉及毛利文化的提及、保护区闭园未明等敏感话题,显然是为了激发公众关注甚至制造争议与情绪波动。
这种利用文化层面形成裂痕、快速传播的策略提醒我们,传统信息验证方式已难以应对新型假新闻传播。评论区的留言同样值得警惕,部分留言内容极可能是编造或由AI自动生成,往往包含争议或敌意,从而引导舆论走向分裂。大学研究者Hemopereki Simon指出,网络上针对毛利族群的种族主义言论有蔓延趋势,此类假评论加剧了社会撕裂。新西兰自然保护署的负责人Andy Roberts对公众发出提示,凡涉及官方公园管理和安全通告的信息务必通过正规渠道确认,任何未署名或无法验证的报道均应持怀疑态度。保护公众免受虚假信息误导,需要提升识别能力,以及官方加强信息透明发布力度。此次事件对新西兰乃至全球网络生态提出警示,AI技术虽带来便利,也极易被恶意利用。
伴随AI文本和图像生成技术门槛下降,类似“海量生成”假新闻事件将更频繁出现。网络安全治理面临多方挑战,从技术防御、法律法规建设,到公众教育都需同步推进。网站运营者需加强域名管理和访问权限监控,确保续费无误,防范“抢注”风险。利用先进的异常检测工具,及时察觉网站内容异常和流量波动,有效防止黑客操控。普通网民要学会辨识信息真伪,尤其对来源不明或存在明显偏颇的报道保持警惕。主流媒体和新闻平台也需深入调研原创内容真实性,避免成为虚假信息传播的温床。
教育体系应把网络素养纳入课程,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信息判断能力。政府监管机构应强化对AI生成假新闻及恶意内容的打击力度,推动互联网平台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举报和快速响应机制。新西兰本地网站被植入AI生成“连贯胡言乱语”的事件,既是网络安全的警钟,也是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缩影。未来,伴随信息技术不断更迭,确保网络空间净化、保障公众信息权利,是所有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面对的使命。唯有多方协作,强化技术与法律结合,加大教育普及力度,才能有效杜绝类似虚假新闻泛滥,维护真实、可信的信息生态,守护公众知情权和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