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防御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治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维护国家主权、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然而,尽管市场机制在现代经济运行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却始终未能有效地为国家防御提供完善的支撑。这一现象不仅让人感到困惑,更在战略和政策层面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防御领域与市场机制的根本不兼容性,揭示了市场无法承担某些关键公共职能的局限。 防御作为公共产品的独特属性,决定了它与其他经济商品和服务不同。
防御的核心特征在于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提供的防御,对所有居住在该国地域内的人都有保护作用,而无法通过市场手段限定只有出资者才能享有这种保护。此外,一个人享受安全并不会减少他人享受安全的可能性。这与大多数市场交易中资源有限且排他性强的商品形成鲜明对比。正因为如此,防御产品的价值难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表达和调整,市场信号无法准确反映真实需求。 更重要的是,防御的效果往往表现在危机未发生的情境中。
防御投资的成功并非体现在明显的利润或直接产出上,而是通过避免潜在的灾难来实现价值。这种“无形的成功”让市场很难将防御视为具备实时回报的投资。这就导致市场对防御的供给存在先天的不足,市场无法自发地支撑起国家安全这一不可或缺的需要。 另一方面,试图以市场化手段运作防御体系,往往不得不采取各种“仿市场”机制。例如,政府通过竞争性拨款激励先进武器研发,通过预付款承诺以推动生物安全技术创新,或者利用风险投资扶持无人机创新企业等。这些举措虽然借用了市场激励的语言和工具,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运作,而是国家在维护战略自主权和安全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制度性“嫁接”。
这些仿市场结构更多表现为政策的管理安排和战略选择,而非市场竞争的自由演化。 此外,防御领域极其复杂和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也使得中央集权式的计划与管理面临巨大挑战。极端不确定性要求灵活应对和快速决策,而传统的集中计划往往无法及时适应这种变局。与此相比,市场的分散资源配置和风险分担机制虽然能降低部分风险,但在防御面前,风险高度集中且不可分割,无法通过市场的方式进行有效分担和转移。 进一步地,防御的非排他性导致难以对用户进行有效收费,从而使市场机制中价格作为调节供需的信号功能彻底失效。安全是无法被“开关”控制的属性,无论个人的意愿如何,防御力量一旦建立,就对所有受保护人群开放。
这种无法形成“付费墙”的特性,使得市场机制无从发挥作用,也导致防御供给无法通过市场充分激励得到合理保障。 此外,防御投资的收益周期常常极其长远且不稳定,甚至像是用于防范“黑天鹅事件”的预防措施,这进一步使得市场对于防御的投入缺乏兴趣。企业和投资者习惯于明确、时间一致的回报,而防御项目往往是为了避免未来潜在的不可预测风险,其回报不可度量且时机难以把握,在市场的逻辑体系下,难以作为有吸引力的投资选项。 在当前的防御采购环境中,政府作为单一的买家,同时承担制定规则、设定价格及支持供应商的多重角色,这种高度集中与统筹的体制,也与传统意义上的多方竞争市场格格不入。所谓市场竞争,在这里更多表现为政府的精心编排,而非真正基于自由选择的供需关系。市场化元素在防御体系中往往是“假装”的市场,更多是为了满足经济学家、审计师和政治家的需求,侧重于程序的合规与数据的透明,而非真正的效率和效果。
尽管尝试通过双重用途技术、提前市场承诺等方式介入民间资本以助力国防创新,但当关键需求涉及到国家主权、机密可靠性及在战争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时,这种“借用市场信誉”最终都会失败。防御领域的特定要求会逐渐消解市场存在的可能性,回归由国家垄断的单一需求方模式。 市场机制在防御领域的失败,不仅仅是经济学范畴的失灵,更是战略逻辑与制度设计上的不匹配。防御是一种极端的公共产品,它不能被简单地视作商品来定价和买卖,而是需要以牺牲和无条件承诺为基础的制度安排来保障。市场中存在的价格信号,在防御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未来风险的领域内,难以发挥其调节和反馈的功能。防御体系需要的是协调信任和承诺,而非单纯基于交换的选择。
未来,要提升国家防御体系的效能,必须摒弃对市场万能信仰的错误假设。真正适用于防御领域的机制设计,应该把外部性、战略模糊性和根本不确定性等因素纳入核心考虑,设计能激发前瞻性应对、内部破坏发现和快速适应的系统。通过引入红队奖励机制,激励内部对采购假设的挑战与破坏,提升系统韧性。通过认知战争模拟,着重考察决策中认知过载、错误判断和误判的风险。利用AI虚拟对手模拟更多未知风险链条,提升采购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还应大力支持那些非典型、非效率驱动的选项价值项目,保留策略模糊性,将其视为系统的资产而非缺陷。
换句话说,未来的防御战略设计,不再依赖于价格信号,而是转向机制设计,强调适应性、弹性和预见性。它要求制度工程师和战略通才不仅要理解市场运行规律,更要深刻洞察市场失效的领域,懂得在失效时如何跨越市场,设计出真正符合国家安全需求的治理和协调机制。 总而言之,国家防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市场机制无法满足其独特需求。防御不是传统意义上可供交易的商品,而是一种承诺,一种基于不确定性前提下的集体行动。理解防御与市场的根本错位,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国家安全的制度基础,构建更为合理和坚韧的战略体系。只有在抛弃对市场万能性的迷信后,国家才有可能设计出能够有效应对未来挑战的防御架构。
防御的本质是对未来潜在危机的预防与缓解,是一场基于信任和承诺的长线博弈。市场的无形之手无法替代这种交织着牺牲与责任的公共职责。未来国防的发展道路,既需要技术创新的驱动,更需制度设计和战略思维的深刻革新。唯有如此,国家安全才能不被市场的局限束缚,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