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美国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实施的一系列大规模关税政策引发了全球贸易体系的深刻变动。自8月7日起,美国对来自90多个国家的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从英国的10%到叙利亚的41%不等,而印度更高达50%。此举使得美国对外平均有效关税率攀升至18.6%,达到了近百年来的最高水平。关税政策不仅提高了进口商品的成本,也为美国政府带来了巨额关税收入,同时对美国经济和全球贸易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关税收入急剧增长成为美国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美国关税收入达到280亿美元,是2024年同期的三倍之多。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在2025年6月表示,基于1月6日至5月13日间实施的关税措施,未来十年美国政府的累计借款可能因此减少2.5万亿美元。这一预测显示,关税收入在短期内对缩减政府支出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预算办公室也警告称,关税的经济副作用可能抵消部分财政收益。关税虽能增加税收,却因抑制经济增长而减缓整体经济表现。此外,特朗普政府同期实施的减税政策预计将导致收入大幅下降,从而部分抵消关税带来的额外收入。 贸易赤字的加剧成为关税政策带来的显著矛盾之一。
尽管特朗普政府将缩小双边贸易逆差作为发起贸易战的重要理由,但实际结果令人关注。美国企业为了规避未来更高的进口税率,在关税生效前大量囤积货物,导致进口激增,贸易逆差短期内反而扩大。2025年3月,美国商品贸易逆差创下1620亿美元的纪录,虽随后6月回落至860亿美元,但整体逆差水平依然高于关税政策实施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种贸易赤字的持续存在更多源于美国经济结构性特点,尤其是长期国内支出超过国内生产,贸易摩擦并非其根本原因。这也使得特朗普政府以关税作为调整贸易失衡的工具面临巨大挑战。 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影响尤为明显。
特朗普政府曾对中国产品加征最高达145%的高额关税,虽目前已降至30%,但中美贸易关系依然紧张。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出口额较2024年同期下降11%。与此同时,中国对印度、欧盟、英国和东盟国家的出口却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这表明中国企业正积极调整供应链和市场布局,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出口增长13%,被认为部分源于“跳关税”策略,即企业将部分生产转移至关税较低的邻国,再将产品出口美国,规避高额关税。 贸易战加速全球贸易格局重塑。面对美国的高关税壁垒,许多国家积极寻求加强彼此之间的贸易关系。
英国和印度结束三年谈判,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挪威、冰岛、瑞士和列支敦士登组成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南美的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达成新的贸易协议。欧盟也在推动与印尼的新贸易安排,加拿大则探索与东盟区域自由贸易协议。全球供应链因此正在形成新的联盟和走向多元化,减少对单一大市场的依赖。 美国产品出口也受到关税波动的影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饲料大豆进口国,近年来其进口来源由美国逐渐转向巴西。
2025年6月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达1060万吨,而美国仅有160万吨。中国对美国农业产品施加的报复性关税,促使美国政府在首届特朗普任期内向农民发放补贴以缓解压力。 关税政策对美国消费者价格的影响正在显现。虽然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6月美国通胀率为2.7%,较5月的2.4%有所上升,但仍低于年初的3%。早期库存积累一度缓解了零售价格上涨的压力,但近期部分进口商品价格开始上涨,涵盖主要家电、计算机、体育用品、图书和玩具等领域。哈佛大学定价实验室通过实时监测四家大型零售商的在线数据,发现受关税影响的进口商品及相关国内替代品价格上涨速度超过未受影响的国内商品,表明关税效应逐渐传导至终端消费者。
专家普遍认为,美国关税收入的增加是在财政收入结构中的暂时性强化,长期经济代价则包括经济增长放缓和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在国际层面,关税推动贸易伙伴寻找替代市场和供应链,加速全球贸易格局的转变。尽管美国政府期待通过关税促进贸易公平并缩减贸易逆差,现实中却面临内外矛盾和复杂局面。关税政策的真正效果和持续性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估,关注未来中长期的经济数据和贸易动态。 总体来看,2025年美国大幅提升关税为联邦政府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额外税收,有助于缓解预算压力。但与此并行的经济和贸易副作用提示政策制定者在追求短期财政收益时,必须谨慎权衡对经济活力和国际贸易关系的深远影响。
随着更多国家调整应对策略,全球贸易体系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相关各方需在保护自身利益和促进合作共赢之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