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的基础,在宇宙中的起源一直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谜题。最近,来自荷兰莱顿大学和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的国际天文学团队利用世界上最强大的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首次在一颗位于金牛座约460光年远的年轻类太阳恒星L1527 IRS周围的原恒星包层中探测到半重水冰。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水在太阳系形成以前的存在,也证实了部分水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诞生太阳和行星前的星际暗云。半重水(HDO)是指在水分子中,一个氢原子被氘(即氢的同位素)替代的水分子,测定其丰度比例是追溯宇宙水起源的重要手段。半重水的比例提升意味着水形成环境极为寒冷,比如恒星诞生的暗尘云。在地球海洋、彗星及冰冻卫星表面,半重水的比例比太阳本身高出约十倍,这一现象让科学家推断这些水的组成部分很可能在太阳诞生前就已经存在。
科学家通过这次的观测,借助JWST提供的卓越灵敏度和高分辨率,首次在冰态形式而非气态中确定了半重水的比例。此前,水的重氢比只能通过气态形式测量,但气态容易被化学反应改变,导致数据不够准确。观测结果显示,L1527 IRS中半重水与普通水的比率高于太阳系内部分彗星及地球水的比例,印证了水的古老寒冷起源。天文学家通过分析红外光谱中的吸收特征,将半重水冰从其他冰冻物质如甲醇、硫氢基冰等区分开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L1527 IRS作为一颗典型年轻的低质量原恒星,其原恒星包层中含有丰富的尘埃和气体,环境条件类似于太阳系早期,故它成为研究太阳系水起源的理想天体。此次发现不仅加固了水从星际暗云被保存并随恒星形成周期传递的理论,也为未来更广范围内的原恒星和暗云中水的探测奠定了技术基础。
研究团队计划使用JWST继续探测多达30颗原恒星及星际暗云中的半重水冰,进一步揭示水的演化历史及其在行星形成过程中的角色。同时,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阵列之-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ALMA)也将在相同行星形成区域观测半重水的气态形式,形成互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L1527 IRS的半重水丰度比地球和部分彗星略高,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源于不同的化学环境或形成区域的差异,也可能反映了一部分水在星盘阶段经化学处理后导致丰度改变。这使得研究水的脱氘过程和积冰机制成为未来的重要课题。资深天文学家Leiden大学埃温·范迪斯霍克教授指出,这一发现开辟了研究宇宙水起源的新视野,证明水冰从星际暗云到原恒星再到行星形成过程的连续性,为理解生命水源的宇宙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科学家们还将通过这类研究推测太阳系水的早期形成环境,进一步厘清地球上水的根源。
半重水的探测不仅对于天体化学和行星科学领域意义深远,也为未来探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是否具备生命存在条件提供关键线索。现代天文学的进步,特别是JWST的成功发射和运行,使得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细节破解宇宙复杂的化学演化,水的故事也成为这场科学旅程中最引人入胜的章节之一。未来,随着更多高灵敏度观测设备的投入使用,我们对宇宙水的形成、演变及分布将更加清晰,或许揭示生命起源的宇宙普适法则。此次关于半重水冰的探测是科学家对宇宙水之谜又迈出的一大步,而它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将深远影响我们对太阳系及更远星系生命潜力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