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效率和优化几乎被奉为圭臬,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人们都在不断追求更快、更好、更高效。网络上的“生活技巧”层出不穷,从时间管理到学习方法,似乎只要掌握了正确的优化密码,就可以成为职场的赢家,生活的强者。然而,美国作家与学者布莱恩·克拉斯(Brian Klaas)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警示我们:过度优化并非万能,反而可能引领走向系统性崩溃和个人生活的空虚,韧性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标。 克拉斯在他的作品中回应了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延续和变异。近代社会,尤其是在西方国家,生产力曾一度被视为个人价值和德性的体现,源于韦伯所描述的新教伦理对勤奋工作的推崇。如今,这种信仰形态不再单纯与宗教绑定,却通过“优化”这一新型的社会信条继续存在。
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努力工作,更要“聪明地工作”,赢得最大化效益,精益求精地管理自己,将生活的各个环节转化为可衡量的绩效指标。 这一趋势在数据化时代更是变本加厉。我们衡量睡眠质量、计步数、工作产出甚至饮食摄入,仿佛任何不可量化的体验都是浪费,是“无效时间”。例如某些顶级科学播客强调用科学工具破解学习与创造力的“密码”,将复杂的艺术创作简化为机械的执行,这种机械思维无形中削减了人类情感和灵感的自然流动,淹没了存在的个性与多样。 现实生活中,过度优化最明显的弊端也许可以借由全球经济的具体事件体现。2021年,长达近400米的集装箱货船“长赐号”因突发横风在苏伊士运河搁浅,阻断全球约百分之十二的贸易流通,导致链式反应引发经济巨大震荡。
这一事故表面上是一艘船的失误,背后却暴露了全球供应链因过度追求“准时制”(just in time)和消减冗余而变得极其脆弱的现实。所有的不确定性空间和缓冲机制被尽可能缩减,结果在意料之外的扰动面前彻底失效。 与此外,2024年爱沙尼亚和芬兰之间的海底电力连接线被切断,尽管修复历时数月,但电网因设计中融入了冗余系统和灵活调度机制,没有造成大规模停电事故。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呈现出优化与韧性之间的深刻矛盾。过度追求绝对效率最终可能导致一触即溃,保持适度“松弛”则成为系统顽强生存的秘密。 克拉斯引入了复杂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阐释了这种“临界性”状态:当一个系统的缓冲变得极为微薄,即使是微小的延迟或失误,也可能在网络中触发连锁崩溃,压垮整体架构。
所谓的“震荡”并非突如其来的随机事件,而是系统设计缺陷的必然结果。 对优化的混淆也不容忽视。克拉斯区分了三种主要的优化类型:绝对效率优化、目标导向优化和准确性优化。以绝对效率为导向的优化往往伴随脆弱性的增长,就如同苏伊士事件的教训;而以目标为导向的优化虽有益,但当目标被简化为容易衡量的指标时,便可能陷入形式主义和适得其反的浪费,比如某些政府援助项目的绩效评价;准确性优化则多见于相对封闭、稳定的系统,如医疗诊断,其风险和弊端较低。 与社会系统类似,个人层面的过度优化同样充满风险。现代“拼命三郎文化”(hustle culture)是典型的表现,人在无休止的任务和目标清单中迷失,失去了对生活真谛的感知。
一位匿名的网友在Reddit上的吐露尤为心酸:因为一丝微胖而自责,因为无法按时早起而愧疚,连享受一瓶啤酒和放松的热水澡都不能无愧于心。这种对自我不断剖析和修正的压力,导致满足感远不可及,快乐变成遥不可及的奢望。 正如作家贾·托伦蒂诺在《永远优化》中所描述,现代社会对女性外形和生活方式提出苛刻且无理的要求,任何不完美皆被视为失败的证据,使人陷入“优化陷阱”的无尽循环。克拉斯援引另一位网友的回应作为解药:“我不再强求要创造新的自我,也不再试图发现所谓的自我,而是允许自己成为我自己。”这份从内心出发的接受和宽容,是对优化压力的一剂良方。 进一步地,克拉斯呼吁重视自然界展现的韧性智慧。
多年来,人们误以为“适者生存”意味着完美优化,而事实上,进化的成功更依赖于物种的多样性、冗余性与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海螺壳内层覆盖有珍珠母(nacre),其内部结构看似瑕疵百出、不规则堆砌,却能有效地将裂纹限制在局部而不蔓延,从而保持整体强度。这是“大自然的松弛”,正是系统韧性的形象象征。 蚂蚁群体在面对疾病爆发时展示了“解耦连接性”的智慧:轻微感染时通过快速护理和抗菌帮助维持群体免疫,严重感染时会孤立甚至杀死感染个体,防止疾病爆发蔓延。这种动态平衡体现出冗余与适时隔离的结合,是复杂网络克服风险的关键策略。 克拉斯并不否定努力和进步的价值。
他理解目标设定与效率追求作为推动个人和社会前进的动力,但指出一旦“优化神话”变成生活的绝对标准,忽视了人类存在中不可度量的美好与韧性,便陷入了危险的死角。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莎(Hartmut Rosa)提出,人生真正的共鸣来自于与不可控事物的相遇,而非对环境的全面掌控。那些令人心动、灵魂震颤的瞬间往往难以被优化、调控或量化。 克拉斯的警示不仅是对宏大经济和技术系统的提醒,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生活方式的呼唤。放下无休止的优化执念,学会给生活留白,接受不完美与偶发,用内心的韧性去拥抱变化与未知,才能真正构筑稳固、充满生机的生活体系。最终,在生命的终点,没有人会为“收件箱归零”而庆祝,却会为曾经真诚生活过、体验过的每一个瞬间感到欣慰与满足。
现代社会或许需要的不仅是一场关于效率的革命,更是一场关于韧性的复兴。正如克拉斯所倡导的,摒弃盲目追求极限优化的教条,重新尊重和欣赏生活及社会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与多样化,才能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找到真正的安全感与幸福感。复杂世界的治理和生存,从来不仅是精准计算和条条框框的堆叠,更是对偶然和不确定性的敬畏与包容。